在沃勒斯坦、山脇直司、布洛維等學者的影響下,後專業主義在社會科學領域應運而生,並出現了不同的轉向。在社會工作的視野下,“後專業主義”的轉向主要體現在知識生產活動的實踐性與問題性。強調以問題為立足點,以問題所涉及的領域為線索,使用綜合的方法開展研究,形成一種強烈的“問題意識”,並在學理探討的基礎上形成相應的對策②。
後專業主義知識生產的重新論述是社會福利視野下社會工作教育的新詮釋,社會工作在學科建製下的桎梏得以釋放,以建立社會工作教育的能力建設為本導向,培養學生社會工作服務知識的體係化、服務能力的專業化以及服務理念的人文化,在社會工作本科教育階段形成以社會問題和情景為基礎、專業能力為導向、課程模塊為體係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案。
能力建設為本的模塊化課程體係。普惠型社會福利的要求以及後專業主義的轉向對新形勢下社會工作的課程設計提出了要求和創新的空間,能力建設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我們假設學生不是單純知識的接收者,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能力了解自己,知曉學習的過程以及掌握專業能力。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協助學生認識自我、發掘能力和堅定信念。
模塊化教學體係則是以係統論為基本理論,突出能力為本,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有機融合,歸納社會工作作為專業和職業所需的核心能力,根據能力的發展階梯,將能力分解成有序結合的建設模塊,對應相應的課程,形成能力為本的模塊化課程體係。這個課程體係形成一個係統架構,係統架構內能力、模塊和課程各有角色又相互影響,最終促進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建設。
在對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模塊化後,逐漸形成了“基礎導入模塊+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模塊+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模塊+社會工作專業實務模塊”的基本架構,將課程體係“能力化”。這一架構中的四個模塊交叉進行,相互影響,並在其中建立多階段連續性的實踐實習環節,將四個模塊有效聯結起來,形成了“課堂學習、課內訓練、課外實踐”的循環學習模式,不斷強化學生的能力。人才培養方案模塊化整合後,優化了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將學理知識融入到情境中,用問題帶動實踐,以情景導向知識的應用,形成了體係化的社會工作能力培養模式。
課程體係的模塊化帶來的是整個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其嚐試突破學科分化帶來的桎梏,以崗位和職業需求為前提,建立專業培養和崗位需要的一體化通道。具體到操作上,在凝練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的基礎上,應用型本科教育采取更有針對性的項目化教學、體驗式教學及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在實務教育環節更注重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的學習,強化專業實習,實務課程聘請一線資深社會工作者授課。學生的評價不再采取單一的試卷考試,而是強調課堂內外的過程性考核,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
模塊化課程體係推行後,有效解決了專業授課中的重複率問題,如某些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均有涉及的理論,全部整合到理論課程中,實務課程強化該理論在具體實務環節中的應用。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增強,實務能力增強,專業就業對口率明顯增加,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對學生的滿意率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需要探索的空間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結語
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是社會工作教育的載體,當下我們在建構中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時,應該注重思考我們社會經濟及社會福利的變遷,對源自西方的社會工作在本土的教育有足夠的警醒和反思。後專業的視角提醒我們現代專業教育的發展需立足本土情景,反對照搬西方社會工作課程體係的同時,應積極關注本土文化和社會發展,社會工作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學習,也不是單純的實踐活動。在社會變遷、社會福利製度以及社會工作實務的不斷演進中,社會工作教育者應不斷反思自己的角色,以推動社會工作專業的確信。
(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社會與法學院;本文係2012年山東女子學院重點課程青年教師項目“社會工作概論”、2013年校級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應用型本科模塊化課程體係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71頁。
②趙俊芳:“‘後專業主義’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當代轉向”,《吉林大學社會學學報》,2008年第3期,第157頁。
責編/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