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治理方式網格化創新(2 / 3)

鄉村網格化管理模式。一些地區將網格化管理延伸到農村鄉鎮,實行村莊社區化管理。如A省B縣C鄉就將網格化管理引入到鄉(鎮)政府社會化管理當中來:一是在鄉(鎮)政府大院設立專題宣傳欄,介紹、宣傳網格化管理模式。二是把每位領導和幹部的聯係方式公布於宣傳欄上,以方便群眾電話聯係,使其少跑冤枉路,節省辦事時間。並建立鄉(鎮)幹部與村社聯點機製,由鄉(鎮)幹部全麵負責村民的醫療、養老、教育、民政等問題的谘詢與辦理。三是按照農村的地理位置以及人口密度等自然條件,結合實際科學劃分三級村網格和四級社網格,將全村人口劃區分片,建立了由村支部書記、主任到社長、村民的樹狀網絡結構責任網,並附有聯係方式,這樣便於政府對農村以及農村自身的管理。同時,還建立了便民服務大廳,將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家電下鄉、計劃生育、民政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連的各項工作分片分區,把責任落實到人,讓老百姓到政府辦事能直接找到負責人。四是整合基層組織資源,組建服務團隊。在網格中將各方麵資源整合起來,建立鄉、村兩級管理服務團隊,服務團隊以人員的多元化來服務群眾需求的多元化。五是開展主題活動,進行優化服務。通過組團式服務,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身邊事。

網格化管理的實踐創新

通過A省從城市社區到農村鄉鎮的試點,我們看到其基礎為社區、關鍵為網格、本質為服務、核心為管理、目的為實現管理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和精細化。網格化管理的創新價值以及社會成效在於:它是以群眾滿意為目標、公共需求為導向、資源整合為基準、多元協同機製為保障、機製創新為關鍵、精細化管理為支撐的服務型的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模式。③較之以往的管理模式,它實現了治理理念、治理主體、治理資源、治理流程乃至治理格局的創新。

管理理念轉變—為社會治理實踐注入動力。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的職能應該是“掌舵”而非“劃槳”、要以公民為導向,政府職能應該是“服務”而非“掌舵”。傳統社會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管控為主”,政府在整個社會的運轉過程中起著主導推動作用,往往由政府單方麵提供公共服務,政府既“劃槳”又“掌舵”,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而在網格化管理中,政府職能得到了有效轉變,由“管控為主”轉向了“服務為主”。網格化管理體現和貫徹了社會治理理念,實現了由過去單一的“自上而下”的管控模式向多元主體參與以及多方回應的轉變,凸顯了“以人為本”與政府服務型導向,為加強社會治理注入了新的動力。

管理模式創新—為社會治理實踐找到新路徑。網格化管理模式運用數字以及信息化手段,使群眾的訴求與呼聲能夠“自下而上”及時、準確地被傳遞與掌握,並通過信息的加工、分析、預測,能夠在出現問題的臨界點前發現問題,將問題解除在萌芽狀態,使社區管理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如A省E市某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在做好入戶人口基本信息采集的基礎上,對網格內發生的矛盾糾紛隱患、刑事解教人員動態及居民急需解決的或突發性問題及處理結果每日上報;對人口正常出生、死亡以及商業網點用工信息、低保享保人員動態、流動人口動態等每月進行一次彙報。利用社區住戶錄入動態管理登記表及其軟件數據庫,將網格內住戶家庭成員組成情況、住房及房屋租賃情況等信息錄入到網格化管理服務軟件和信息庫中,以便更好地為轄區居民提供服務。這種對重大問題及時呈報,全麵、準確掌握信息的製度措施,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避免了傳統管理模式的一些弊端,為加強社會治理找到新的路徑。

管理資源整合—為社會治理實踐建立新平台。網格化管理整合了相關管理和服務資源、人力資源等,實現了服務團隊的整合。如A省D縣開展“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的嚐試。在社區合理劃分網格的基礎上,每個網格中建立了黨支部,由社區幹部分別擔任網格長和網格責任人,建立平安和諧網格服務隊伍,在網格內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治安隱患排查、流動和重點人口管理服務、各類民情信息收集、政策法規宣傳、治安巡邏防範等各項服務工作,將人、事都納入網格進行管理,避免了傳統管理的種種弊端,為加強社會治理建立新的平台。

管理機製優化—為社會治理實踐提供新保障。健全完善社會管理、群眾工作的運行機製是創新社會治理體係的重中之重。A省科學化的管理機製使得鄉(鎮)政府的社會化管理服務發揮了更好的作用,使得基層社會治理的效果得以發揮:首先,便捷式服務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在鄉(鎮)政府,由於經濟社會發展較落後、人員素質有限,辦公條件以及日常事物管理往往不盡如人意,老百姓到政府辦事,往往是走了冤枉路,耽誤了時間,還有可能辦不成事,有時甚至會出現出口罵人以發泄不滿情緒的情況,這嚴重影響了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感。長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在群眾心中不斷下降,政府公信力受到挑戰。而在網格化管理中,規範化窗口建設、服務管理團隊的形成,為村民群眾帶來了方便與實惠,他們來到政府以後,可以第一時間找到責任人,省時省力,順心如意,政府的公信力在群眾心中又一步步樹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