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道德榮辱觀教育的影響(1 / 3)

論道德榮辱觀教育的影響

社會民生

作者:韋偉

【摘要】“八榮八恥”的社會榮辱觀提出至今已將近十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思想飛速變化,道德榮辱觀念也不斷深入人心。道德榮辱觀既提供了我國當前思想指導的大略方針,也提供了進一步發展提高的民族思想精神動力。文章從道德榮辱觀總體概述出發,辨析探究其道德榮辱觀在當前社會現實下對於社會的促進影響作用。

【關鍵詞】道德榮辱觀 八榮八恥 中國夢 法製建設

【中圖分類號】C0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道德的傳承上有相當悠久的曆史基礎;個人的道德修養、思想水平境界被認為是考察其是否德才兼備的標準之一。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飛速崛起的階段,但追名逐利的現象層出不窮,畸形的價值觀念的生根發芽導致現階段社會上一部分人罔顧社會道德水準要求,違反道德準則,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繁榮發展,危害群眾共同利益,極大地破壞了黨在群眾心中的威信。胡錦濤同誌曾經表示:社會是否穩定團結,國家是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水平修養。在當前嚴峻的道德環境形勢之中,道德榮辱觀顯然能夠針對當前社會亂象起到一定的糾正、改善的作用,進而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維護社會的穩定團結,發揮社會的正能量,使之更好地向前發展。

道德榮辱觀的體係相對來說較為複雜,在我國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曾根據國內不同的主要矛盾作出了一定的修正,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引用胡錦濤同誌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總體論述的理論基礎。本文從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出發,深度探究道德榮辱觀對人們產生的不同影響,對社會發展產生的推動作用,正麵促進人民精神水平的提高,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穩定和諧發展提供思想理論依據。

道德榮辱觀的總體內容論述

我國一直注重道德觀念素質水平個人修養在民間的道德建設,從我國禮樂製度的演進,到當前明確的八榮八恥觀念的總要求,對於個人道德、榮辱觀念要求的不斷變化,同樣也反映了我國作為一個現代國家,在國家不同時期所表現出的一定要求和變化。而道德的要求也並非僅僅針對於人民大眾,德治與法製的雙向治理一直是我國治理國家總體大略方針。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基數大、幅員遼闊的國家,法律在具體實施的同時容易造成摩擦和誤解,法律的尺度在涵蓋全國範圍內鬆緊難以把握,而法律的接受程度對於受眾素質要求也有一定的門檻。而道德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法律的不足,通過社會監督的力量,社群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認同,進而達到在人民內部矛盾出現的同時,形成一定的判斷方式;從而以道德的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行為習慣,使社會逐漸和諧穩定團結,實現自古以來理想中的小康社會、大同社會。

在新階段的道德榮辱觀中,主要所指的是胡錦濤同誌在2006年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其將道德層麵的具體內容劃分為兩方麵,即明確告訴人們合適的舉動以及在道德上有瑕疵的舉動。“八榮八恥”涵蓋的方麵,主要為樹立人生觀念的正確導向,培養具有新時代素質的人才;針對社會不良風氣進行批評,對於不良的個人品格進行反撥。

新階段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於社會的影響也是方方麵麵的,從個人層麵上說,它給予當前處於成長階段的青少年以一定的社會價值觀指導,使其明確人生的方向;給予正處於社會奮鬥的人群以道德上的提醒,促其兢兢業業,安分守法。它為社會上抵製素質低下、不文明行為的實踐提供了批駁的理論基礎,在中華民族道德弘揚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道德榮辱觀是新階段實現中國夢的社會基礎前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深層次多層次寬領域的不斷擴張,我國在經濟物質方麵的繁榮程度已經達到了曆史的空前水平,而且隨著幾十年國策方針的準備和積累,科學技術的不斷研發,人才儲備的不斷完善,人口教育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國經濟格局不斷改善。在當前我國發展態勢上總體來看已經呈現出大國崛起的趨勢,根據一部分經濟學家的預言,我國將在2050年超越當前全球第一經濟體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然而在經濟的不斷深入開展之下,社會普遍道德狀態卻逐年開始下降,其導致社會結構不安定、人民內部不團結、群眾對於黨的信任度降低等問題,將嚴重有損我國未來繁榮的根基,將對中國夢的最終促成形成威脅。反觀當前媒體所反饋的社會現實,老人碰瓷、婦女被拐賣、社會暴力事件、生產安全事故不斷被曝光,一定程度上也間接要求人們開始關注道德對於個人的教化作用,對於社會環境的淨化作用,對於國家綜合國力形成的保障作用。道德榮辱觀是新階段實現中國夢的社會基礎前提,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維護良好穩定的社會秩序。近些年,我國社會安定遭遇到了一些挑戰,其中既有境外勢力對我國民族間安定和諧程度的相對破壞,也有國內社會矛盾發展過程中的愈演愈烈。強調道德榮辱觀,一方麵重申了愛國情懷的重要性;另一方麵也在社會影響中發揮了其維護穩定團結的主要作用,在人群中特別是少年兒童之中,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念導向:“以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為榮;以危害祖國,背離人民為恥。”這從根本上解決了當前社會意識形態矛盾呈現出的主要問題,也從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我國人民的愛國情懷,重提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性,人民之間互相服務、愛國和諧的發展情懷,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國際上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對於我國內政、民族等敏感問題的挑撥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