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下我國農業市場營銷的發展策略
在“互聯網+”環境中,農業互聯網具有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率以及促進智能化經營的作用,通過同互聯網的連接,實現對傳統農業的改造,並實現我國農業的標準生產化。在對以往農產品銷售中間環節進行有效減少的基礎上創建起更為高效、廉價的營銷入口,並通過對產品經營模式的升級獲得更為透明的產品、銷售信息。通過上述功能的實現,則能夠在有效保障農產品安全性的基礎上對我國農產品的使用效率進行提升。在今後我國農業發展中,互聯網也能夠在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的基礎上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生產環節。在“互聯網+”環境下,互聯網能夠從生產環節對農業進行徹底的改造,在使農業具有精準化、自動化特征的基礎上實現降低成本以及減少人力的作用,並最終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
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通過無線傳感器的應用對農業生產的溫度、濕度以及光照等參數以及不同類型農產品實際生長狀況等信息進行采集,在將這部分參數信息進行整合、彙總的基礎上,通過智能係統的應用定量、定位、定時進行處理,並能夠以精確、及時的遙控對農業設備進行操作,以此實現“智能化農業”。
流通環節。在農產品流通方麵,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實現新形勢下的農產品銷售,通過農產品信息平台以及農村電商的建立,在以新渠道銷售農產品的基礎上使用戶能夠在更為舒適、便捷的情況下,在家中就能夠對自己所需的農產品進行選擇與購買,並在大大縮短產品銷售流程的基礎上,較好的發揮本地產銷企業安全控製能力較強、企業流半徑較小的優勢。同時,該種方式也是一種新型的銷售模式,不僅能夠為用戶、農戶帶來新鮮感以及關注度,且能夠有效的保證本地農產品優質、優價的銷售。而除了這種基礎電子商務方式以外,也可以通過更多先進途徑實現該項目標,如QQ、微信、SNS以及微博等,都是非常便捷、範圍較廣的信息傳播途徑,且在上述方式具體營銷方麵成本非常低。
經營環節。在“互聯網+”農業營銷工作中,其對市場細分理念進行了充分的應用,在通過大數據對目標客戶進行精準定位的基礎上有效避免了泛化營銷的出現。同時,其通過無障礙方式的應用對互聯網溝通工具進行自由的溝通,以此在實現客戶同商家密切互動的基礎上,對產品質量進行不斷的改進。而通過互聯網平台的建立,則能夠對傳統農業生產、銷售間的關係進行徹底的改變,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和對消費者實際需求進行分析定位的基礎上,根據消費者實際需求對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進行組織,以此在加速貨物銷售的基礎上對農產品銷售的零庫存目標進行實現。可以說,互聯網農業有效促進了生產商向服務商的轉型,以此使消費者、農民與市場緊密融合。
配套環節。在智能化、現代化的“互聯網+”農業經營模式,其對資金也有更高的要求,對於我國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來說,並不能滿足農民的該方麵需求。未來,我國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需求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第一,小額借貸。農村信貸主要服務對象為餐飲、零售、養殖等規模較小的經營者,在具體借貸工作開展中存在著資金分散以及信貸額度小等特點,同大額信貸相比借款人在資金安全方麵具有著更高的保障。在具體實現方式上,該種小額貸款首先從互聯網中對借款人以及投資者進行聚集,並通過科學控製體係與標準的應用對能力合乎標準的投資人以及借款人進行篩選並實現兩者的對接。
第二,農業保險。目前,我國保險公司所具有的農業保險服務無論是險種還是積極性都較低,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農業保險賠付率高、生產經營風險大。而通過互聯網技術中大數據分析以及信息采集能力的應用,則能夠有效解決農業保險賠付率高的問題。
人才培養環節。在“互聯網+”環境下,通過對互聯網技術與思維的充分利用,則能夠使中產階級新知識農民投資創業,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產供銷的全程追溯,創造出真正的現代化互聯網農業。
綜上,在現今互聯網時代下,我國的農業麵臨著非常大的機遇與挑戰。在上文中,我們對“互聯網+”時代下我國農業的特征與營銷策略進行了一定的分析與研究,希望我國農業在未來發展中能夠充分聯係實際,以更好方式的應用借助互聯網力量獲得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
責編/周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