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先購”模式則可以讓消費者提前嚐鮮,在雙方提前對銷售價格進行談妥的基礎上避免出現糾紛,更有利於雙方的長期合作;特色農產品模式中,則是指用戶先對自身產品的銷售旗艦店進行建立,從網店做起,從農產品銷售的基礎上逐漸實現自身農業品牌的建立,在樹立農業品牌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的顧客合作,對於銷售者來說也因此具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多平台銷售則是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建立較多的商貿平台,借此能夠以實時、全方位模式滿足較為分散、且總體規模較大的用戶農產品需求。
降低經營成本。在“互聯網+”環境下,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以及傳感器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以往傳統農業生產中較為粗放的發展模式,並逐漸向數據化、精準化、智能化以及集約化的方向發展,正是這部分特點的存在,使得農業因此具有同工業較類似的屬性。
通過農業產業鏈中不同要素的重組,使得農業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具有更高的耦合度,這種情況的存在對農業經營模式所具有的想象空間進行了極大的拓展。在未來的互聯網大數據發展中,將通過科學指導方式的應用幫助農戶對下一年生產計劃進行製定,並通過良好組織協調方式的應用實現需求同供應的平穩性。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的農業發展中,僅僅具有互聯網經驗,或者是僅僅具有農業經驗都是行不通的,需要兩者通過有效的融合實現更好的發展。
傳統農業市場網絡營銷情況
在近年來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網絡營銷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所具有的地位逐漸提升,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營銷模式。而在農業方麵,其所具有的網絡營銷水平同其他開展較早的行業而言,還較為落後,但在現今新形勢下,農業市場中的個體與產銷單位也對網絡營銷的重要性產生了更為積極的認識,並在不斷的努力下使得農業市場網絡營銷不斷完善。
目前,中國茶葉網、中國蛋雞信息網、中國水果網以及中國農產品交易網已經得到了建立與運行。對於這部分已經運行的農產品交易平台來說,其非常致力於對於用戶日常需求的服務,並在提升農戶經濟收入的基礎上使農業產銷流轉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不僅對以往我國農業市場“市場信息不靈、交易成效較低、銷售渠道單一”的特征進行了實現,還根據農業產業鏈條逐漸增加了農產品行業動態、產品需求信息、市場分析以及價格行情等非常實用的功能模塊,該項工作開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對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化以及網絡化進行實現。但也應當認識到,我國現今農業市場在網絡營銷方麵才剛剛起步,同其他行業的網絡營銷相比存在著發展緩慢、水平較低的情況。
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現今農村教育文化水平以及網絡體係建設較為落後,對於傳統的農業來說,其由於自身互聯網技術的缺乏很難成為農產品網絡營銷的主體,而具有一定網絡技能的農民數量又非常少,即能夠使用網絡的農民在我國農民總人數中所占據的比重非常少,且這種情況具有著分級化的特點: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其所具有的網絡化、數字化程度非常高;而在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的農村,其所具有的網絡化程度往往就處於一個非常低的水平。截止2014年6月,在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總網民比重為28.2%,農村網民規模數量為1.78億,同2013年年底相比增加了169萬人。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中相對發達地區人口也逐漸變為城市人口,這種情況的存在也使得我國農村網民在全國整體網民中的比重下降。
對於這種呈梯級分布的互聯網技術使用情況來說,其不僅不利於我國農業市場網絡營銷的發展,也不利於農業市場信息技術的推廣。而在未來,我國農民所具有的教育水平則會對我國農業市場網絡營銷發展產生一定製約。截至2014年6月,整體網民中小學及以下學曆人群的占比為12.1%,同2013年年底數據相比上升了0.2%,大專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3%,這種情況的存在,則顯示出我國網民有向低學曆人群擴散的趨勢。
而從整個農業市場特征看來,很多農業品季節性較強、現貨周期端、產品產銷分散情況較為嚴重,再加上物流係統問題,我國農業市場網絡營銷要真正的對產銷對接進行實現,就需要在現有信息守法、宣傳推廣的基礎上建立、完善更為科學、高效的智能物流配送係統,以此突破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