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跑步進入“互聯網+”時代
社會民生
作者:李羅
【摘要】農業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支柱,對於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以及社會的穩定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也以非常快的速度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傳統農業市場逐漸呈現出一種網絡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特征,在互聯網思維的引導下,傳統農業將實現從生產、銷售到配套領域的一係列改變。
【關鍵詞】農業 “互聯網+”時代 營銷策略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農業”已經成為時下最熱的創新產業,包括聯想、網易、阿裏巴巴、京東、蘇寧、國美在內的物聯網電商巨頭都已開始布局。這對於中國這個擁有九億農民的人口大國來說,帶來的將會是怎樣的機會與挑戰呢?
當前市場上的“互聯網+農業”
當前“互聯網+農業”市場已經進入大肆圈地階段,從農業生產到銷售,從田間到餐桌,整個產業鏈條上都能看到各種新型商業模式,改變著人民的生活。
產業跨界資本融合方麵,早在2013年就有聯想、網易等IT、互聯網巨頭投資農業產業,整合第一、二、三產業,打通各環節,實現了產業深層融合的戰略布局,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條。
農產品銷售環節方麵,阿裏巴巴、京東、蘇寧、國美等電子商務航母紛紛搶占市場。有數據顯示,2015年京東將開辦500家縣級服務中心,實現7億農民的一縣一中心網絡體係建設。阿裏巴巴則計劃投資100億,在未來3至5年內建立縣城與農村建立線下服務點,即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蘇寧規劃未來5年內將建超過10000家服務站,在全國四分之一的鄉鎮建立有機糧油銷售平台。
除此之外,在模式創新上還有很多新興企業不斷湧現。如小毛驢CSA有機農場的模式、沃土工坊的源產地農產品團購的模式、梅子淘源的眾籌模式,通過“眾籌+直播+監測”等方式提高了信任度,對采摘的全程進行了跟蹤直播;通過試吃、預售、體驗等方式將農民、買手、消費者整合在一條產業鏈上,與權威檢測機構合作,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對待每個產品,對消費者負責,保證安全性。
農業市場“互聯網+”新特征
目前,“互聯網+”行動已經從市場行為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從目前多產業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已經從消費互聯網逐漸向產業互聯網進行轉移,目前互聯網已經對教育、汽車、能源、零售等傳統產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而對於我國的傳統產業農業而言,其在目前的市場中也麵臨著很多挑戰,如農產品價格高、農產品過剩以及受到國外農產品衝擊等。
而在互聯網時代,通過農業產業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則會形成一種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局麵,而是否能夠把握住機遇、是否能夠實現農業發展的飛躍,其核心就是傳統農業在向著智能化、信息化轉變的過程中能否同互聯網實現密切的結合。
通過農業同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則有望對以下幾個傳統農業所麵臨到的問題進行解決:首先是我國現今逐漸增大的農業市場空間同產業發展的差距,以及農業生產、需求間信息嚴重不對稱的現象;其次是現今農業市場較為分散、且規模非常大的用戶需求問題;最後是原有農產品交易環節長、交易成本高以及交易可持續性強等特點。而隨著我國未來農業同互聯網技術的逐漸滲透融合,在“互聯網+”形勢下我國的農業市場則會呈現以下特征:
改變信息不對稱現象。隨著我國農業市場的發展,產品體驗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提及,其可以說是在農業產品基礎上所形成的上層建築,具有著提升產品附加值的作用。在現今互聯網時代,用戶對該體驗非常注重,以往較為單純的農產品供應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而通過農產品體驗方式,則能夠幫助用戶對其所需求的農產品在購買之前就獲得更為全麵的體驗與溝通,並在對產品具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增強購買意願。
在“互聯網+”時代,通過將農產品同市場服務捆綁,則能夠在提升用戶需求水平的基礎上獲得更高的附加值,如農產品溯源、農產品生產過程網絡監控以及農產品定製等。同時,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虛擬化農業產品如農場生活體驗等也能較好的滿足城市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開拓全新銷售渠道。同以往傳統農產品銷售方式比較來說,“互聯網+”時代中的農產品銷售方式能夠對全網覆蓋渠道,如訂單農業模式、品牌影響模式、網上團購模式以及多平台營銷模式等,以上幾種模式,都是在以往互聯網產品銷售中非常成熟的銷售模式。
其中,網絡團購模式通過吸引多人團購方式的應用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對農產品的銷售,且在產品銷售時間上具有著較強的優越性,能夠在短期內對某個地區的農產品滯留問題進行解決;訂單農業模式則可以使用戶先通過互聯網對產品需求量進行確定下達訂單,之後,農戶在農業生產區則可以根據用戶訂單所需產品的數量進行采摘,並通過集約化物流模式的應用降低產品從農戶到用戶的運輸成本,不僅能夠節約運輸時間,也會在“銷售多少、采摘多少”的情況下避免因對農產品的過早采摘存放而出現變質、腐爛現象,減少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