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方高校多元化職業價值觀培養(1 / 3)

地方高校多元化職業價值觀培養

社會民生

作者:高晗雯

【摘要】當前在多元化價值觀衝擊的背景下,90後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出現了偏差,進一步加劇了就業難的問題。文章以浙江省地方高校為例,針對職業價值觀調查問卷中存在的問題,建議立足於大學生多元化職業價值觀對其進行培養,構建適合地方高校現實情況的QV德育模式,促進畢業生及時、充分就業。

【關鍵詞】職業價值觀 就業 多元化 QV德育模式 地方高校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的過程十分短暫,地方高校學生素質與社會需求存在明顯反差,加劇了就業難問題。我國就業製度改革、高等教育平民化和社會的需求,呼喚職業價值觀的樹立。因此,地方高校應大力推進職業價值觀教育,使高校人才培養與企事業單位接軌,全麵提升大學生職業化素質已成為時代要求。

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

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同時高校連年擴招催生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2013年我國高等教育本科毛入學率達38.7%。2014年高校畢業生達到727萬人,趕集網與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趕集網90後畢業生飯碗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隻有14.3%的應屆生找到了工作,比2013年下降了2.5%,而另一方麵,91.7%的企業都有招聘應聘生的需求,但72.9%的企業認為要招到合適的應屆生很難。究其原因,在企事業單位的用人標準上,已不再單純用職業技能的標準來衡量大學畢業生了,他們同時非常看重與企事業單位的文化相關聯的品質與能力。比如: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吃苦耐勞精神、團結合作精神等。由此可見,用人單位看重的是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即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以及對職業的追求精神和奉獻精神。

培養和引導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有助於大學生在擇業上有明確的目標、順利度過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優質學生。這將有利於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走向人職匹配,有利於地方高校形成特色與可持續性發展,有利於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長遠發展,形成個人、學校與企業“三贏”的局麵,從而為共築“中國夢”凝聚力量,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

職業價值觀調查分析

為了全麵了解目前浙江地方高校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現狀,深入挖掘市場經濟下人才需求與地方高校人才培養之間存在的錯位矛盾,以便有的放矢地塑造地方高校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們對浙江省的六所地方高校做了主題為職業價值觀的調查。

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問卷分為兩個方麵,第一是背景信息。第二是職業價值觀問題,分為內在價值、外在價值和外在報酬三個維度,這部分根據寧維衛的《職業價值觀問卷》做了適當調整。其中內在價值包括興趣特長、權力地位、自我成長、自我實現、美感、道德感、社會需要等因素;外在價值包括同事關係、工作環境、變動性、監督關係等因素;外在報酬包括聲譽、安全性、經濟報酬、生活方式等15個因素。

本次的調查對象為浙江省地方高校全日製大學本科生。采用專業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在5所不同類型地方高校中進行抽樣,共發放問卷1100分,回收1061分,回收率為96.5%。

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地方高校大學生最重視到最不看重的職業價值觀排序為(以五分製計算,分值表明職業價值觀的測定量值):生活方式(平均值=4.1257)、權力地位(平均值=4.0155)、經濟報酬(平均值=3.9853)、自我實現(平均值=3.9024)、聲譽(平均值=3.8236)、自我成長(平均值=3.7962)、興趣愛好(平均值=3.7159)、同事關係(平均值=3.7023)、工作環境(平均值=3.6928)、美感(平均值=3.6217)、道德感(平均值=3.6049)、監督關係(平均值=3.5874)、社會需要(3.5648)、安全性(平均值=3.4817)、變動性(平均值=3.3782)。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同性別和學科,在部分因素上差異明顯。第一,在安全性、生活方式、工作環境、自我實現和權力地位這五個因素上,男女差異明顯。女生明顯更看重安全性、生活方式和工作環境。男生明顯更看重自我實現和權力地位。第二,在生活方式上,學科差異明顯,文史哲和教育類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看重生活方式。第三,不同民族、不同城鄉來源、家庭收入情況不同的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沒有顯著差異。

調查分析。目前在校的地方高校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在此次調查中體現出如下特點: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兩者之間相互依存,個人在工作中為社會做奉獻,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社會的進步也依賴於個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