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方高校多元化職業價值觀培養(3 / 3)

針對性地開設職業化相關課程。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已經重視職業化教育課程。如何開好《大學生職業規劃》、《大學生創業指導》、《職業價值觀》等課程,對大學生進行係統的人才觀、擇業觀、職業道德知識等教育變得尤為關鍵。首先,地方高校在選擇相關教材和教學大綱上,需特別注重對地方高校學生自身特點的考慮,“量身定做”自己的職業價值觀課程;其次,在新生入校時,配備導師引導學生規劃自身的職業發展,製定現實可行的職業目標和步驟,樹立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多元化的職業價值觀;再次,職業價值觀的培養貫穿整個大學時期,高校需要有針對性地、逐步地培養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大一注重職業理想教育、大二側重職業價值觀的培育、大三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業指導、大四注重就業指導;最後,可以開展各項職業規劃相關的競賽、講座以及團體輔導等,有助於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職業規劃的各項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加強職業認同感。對於90後大學生而言,既要培養他們群體性的職業認同,又要考慮他們的個體差異。首先,由於部分大學生在報考誌願選擇專業時的盲目性、隨眾性或者所學的專業時服從誌願時,他們對自己的專業認同感相對較低。在開設新生入學的始業教育的主題中,可以加入“人生規劃與總體目標”、“職業方向與專業”等主題教育和專業教育⑤,使新生明確所學專業的內容、就業的方向和前景等,培養對專業的興趣,並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調換專業。其次,加強教師的引領作用。專任教師在授課的時候注重培養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思政工作者需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尤其在職業價值觀引領時。一方麵尊重他們:在職業發展上的個體差異,一方麵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繩,對有所偏離的價值取向進行適度幹預與調整。最後,注重實習、見習和社會實踐過程中對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在實習等過程中,使學生對今後從事的職業有具體的、實際的概念,更有助於對今後所從事的職業的認可和熱愛。

促進地方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企業文化與職業道德兩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促進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可以直接地提升高校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對接企業文化就是要在建設校園文化時,有意識地引入企業文化元素,竭力營造地方普通高校德育環境。具體地說,一是要立足地方高校的辦學特色,推進地方人文教育,確保與地方經濟接軌。二是要高校管理可以引進企業的“7S”管理模式,促進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在高校引入“7S”管理,要求寢室、教室、食堂、實驗室、實習基地等都要按照“7S”管理的要求管起來,如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按規範擺放整齊有序;地麵、門窗、牆壁等定期打掃擦抹;講究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保持環境美化等。通過樹立榜樣示範、製度約束等方式,讓學生提前受到現代企業管理製度的訓練,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誠實守信、強烈的責任感,並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這些都直接有助於塑造地方高校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同時可以優化整合高校資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小結

地方高校QV德育培養模式是高等教育平民化的要求,是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要求,是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德育宗旨的時代體現。對目前地方高校德育模式的創新與轉變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具有現實推廣價值。

(作者單位:台州學院;本文係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思政專項“基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地方高校QV德育模式實踐研究”的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201327099)

【注釋】

①劉義:“大學生群體職業認同與多元範式職業價值觀教育探析”,《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第102~107頁。

②張宏,王運來,王豔:“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分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第90~92頁。

③“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製度改革有關問題意見的通知”,《黑龍江政報》,2002年4月15日。

④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5日。

⑤耿彥軍:“大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年第20期,第151~152頁。

責編 /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