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本次調查中大學生首先考慮生活方式、經濟報酬、聲譽等外在報酬因素,然後是自我實現、成就、自我成長和興趣特長。與此同時,社會責任因素比較靠後。這說明大學生雖然比較重視內在價值,但是報酬因素明顯已經在擇業時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他們在職業選擇上以個人發展為中心,更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社會責任感缺失、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注重物質利益。同時也體現了他們職業評價標準務實化和職業價值觀的多元化的特點。
個人職業規劃方麵:職業規劃有助於清晰發展目標,發揮個人潛能,最後獲得成功。
但是在統計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問卷調查中選擇了“不確定”選項,尤其在自我實現與自我成長的因素裏。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很多大學生對自己以後的職業發展道路是迷茫,他們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職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這導致他們容易在職場上隨波逐流,難以取得成功。究其原因,首先他們缺乏對自身全麵、客觀的分析,特別是興趣、特長和不足方麵;其次他們對今後的職業發展沒有明確的定位和清晰的規劃。
在調查中,地方高校大學生最少考慮工作變動性、安全性,說明他們思維活躍,富有創業意識和自主意識,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在市場經濟自由開放,就業環境複雜多變,職業的種類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下,大學生的這些特點加劇了他們職業價值觀的多元化與不確定性。加之這些90後大學生又存在自我為中心、理想信念不堅定、對職業未來迷茫的問題,進一步導致他們在多元的職業價值觀中難以找到對今後職業的認同感①。這將直接影響到他們以後工作的忠誠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業心。
職業道德方麵:當前的企事業非常重視員工的職業道德,員工的職業道德是用人單位普遍認同的職業規範。
此次調查顯示,道德感在職業價值觀因素裏麵相對靠後。在市場經濟衝擊下,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大學生處於青春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另一方麵,他們從小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主義教育,他們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希望可以報效祖國,但是他們也看重生活方式和經濟報酬,不願去邊遠地區,從事艱苦的行業,這也反映了職業選擇時的錯位矛盾②。此外,大學生在職業價值觀中反映出了功利化、享受主義的傾向,與此對應的是他們理想信念模糊、誠信意識薄弱、愛崗敬業精神欠缺。
總之,當代大學生在調查中表現出一些積極的因素,比如適應能力強,思維開闊,富有競爭意識等,但是我們也看到他們的職業價值觀存在如下不良傾向:自我傾向明顯、注重個人利益、社會責任感缺失、職業道德感淡化、對未來職業迷茫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社會上人才流向不合理,大批的人才流向了大中城市,競爭激烈,而基層和西部地區人才緊缺;一部分剛開始工作的大學生無法快速適應職場,對今後的職業發展產生了迷茫。這些將不利於個人的成長、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所以如何塑造大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需求的一致性,成了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對策與建議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養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德育教育存在內容滯後、模式單一化,與企業文化脫節、教育與管理弱化、缺乏長久的有效機製等問題。而另一方麵,在現代社會多元背景的情況下,90後大學生具有目標道德自我化與不確定性,同時他們也因為地域、背景、文化、教育等不同,出現了道德標準的多元化,傳統的“一元化”的德育教育難以有效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在此大環境下,QV培養模式應運而生。Q即Quality students(優質學生),V即Vocational(職業化)。地方高校QV德育模式的目標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符合企事業單位的用人標準的優質學生,重點立足於學生的多元化職業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繩,既尊重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個體發展需求,又對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進行適度幹預與調整。
方針政策引導。2002年3月,國務院發出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製度改革有關問題意見的通知》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製度,實行了大學畢業生人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模式③。這就要求高校將職業價值觀的培養納入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其主要任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加強素質教育和團結合作教育,培養職業道德、社會公德④。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地方高校必須重視職業價值觀教育,培養出適合用人單位需要的高素質大學畢業生,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
所以,地方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高等學校學生職業化教育的戰略意義,把“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這一課題始終擺在重要位置。切實加強領導,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完善高等學校與用人單位接口,更新德育中的多元化的職業價值觀培養模式,加強地方高校學生的使命感和曆史責任感,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同時抑製當前多元化價值觀對地方高校職業價值觀的負麵影響,把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全麵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提升學生職業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