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創業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發展的大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研討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時指出首創精神越來越多地被用人單位所重視。目前,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也逐漸認可就業形勢和就業現狀,就業預期降低。但在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方麵還是比較欠缺的,不少大學生認為創業是“不務正業”的學生喜歡做的事情,主動創業的觀念尚未深入人心。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大學生的創業工作是否到位將直接關係到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聲譽,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學生創業服務體係,對於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有著積極而顯著的作用;加強服務體係的信息化建設和建設一支職業化、專業化、高素質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隊伍對緩解社會就業壓力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就業指導還大多局限於整理信息,闡釋政策和簡單的技巧指導方麵,深層次的具體指導還很薄弱,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創業指導隊伍刻不容緩。要通過專業培訓、學習交流、實踐鍛煉等多種途徑,提高就業指導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服務能力,建設一支專業化、高水平、相對穩定、校內外結合的創業師資隊伍,使創業指導服務工作實現“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的要求。
為大學創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就創業教育而言,各個高校的支持是其堅強的後盾,各個高校應充分意識到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性,為其提供人力、物力、思想保障。創業教育是一個係統工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的深入,各高校逐步走向規範和公平,招生、就業製度也進一步建立、健全,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情況將決定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服務好學生,了解大學生的需求,及時進行指導和支持已經成為大學的生存之道。在對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過程中,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設置專門的機構,對大學生的創業素質有一個高質量的定位,並為之努力。高校可在學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設立大學生創業部,增加編製,製訂其工作職責,負責大學生創業日常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創業服務、創業信息的收集、整理、發布;創業狀況調查及數據統計、創業信息報表的編審等工作;優化創業課程的設置,探索有效的創業教學方式方法,為創業的具體實施保駕護航。
微觀層麵(大學生):大學生轉變觀念,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轉變就業觀念,端正擇業態度。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培養普通社會勞動者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北大畢業生賣肉”、“高考狀元失業”都很正常。收入高、待遇好的行業畢竟是少數的,隻能有限地吸納大學生,有一些新興行業和潛在地域對大學生的需求量較大。國家持續出台文件,製定政策,力促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促進就業公平,這給很多大學生帶來了創業契機。高校大學生應積極主動參與就業競爭,要意識到機會是等不來的,要勇敢地參與競爭,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觀念。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使得大學生理想擇業的可能性和機會越來越小,高校大學生應加強對自身情況的了解,有合理的定位和期望值,先就業後擇業改變一次就業的觀念,鼓勵和支持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創業競爭力。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創業素質很重要,我們要將創業素質的培養作為工作的重點來進行。按照全員性、全程性的要求,逐步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使他們形成有效的創業思維,掌握必須的創業知識,從而達到增強創業競爭力的作用。對於培養成效,我們要加大宣傳,強化社會認同,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去提高自身的創業素質,形成高昂向上的創業潮流。為了培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業者,大學生應有意地培養自己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
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合理規劃創業。“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根據個人對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以及製定相應的工作培訓和教育計劃,並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動實施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③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使之感知到自身的潛力和特長,培養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基本能力,找到自己“降落傘的顏色”,實現創業規劃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機組成部分的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師範大學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心)
【注釋】
①吳敬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就業問題”,《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第73頁。
②陳石清,伊文斌:“加強創業能力培養 力促大學生就業”,《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第132頁。
③張莉萍,陳憲庚:“對高校大學生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問題研究”,《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第143頁。
責編/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