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大學生創業服務體係建設(2 / 3)

加大優惠政策力度,拓寬創業發展渠道。“近年來,為支持大學生創業,國家和各級政府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涉及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麵。”②對國家政策的掌握,可以幫助打算創業的大學生更好地進行創業。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大學生創業也提出了很多有積極影響的政策:一是營業稅改增值稅,減少了一個稅種。二是對公司注冊資本登記製度進行了改革,使之更為寬泛,降低了開辦公司的成本。三是對於軍工配套業、保險業、銀行業、農村土地中介、邊貿物流業、老齡人口配套服務業、私營醫療機構、建築行業、音像行業、私立學校等方麵都有新的政策出台。鼓勵更多人涉足這些行業,逐步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製,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流入這些行業。

這些優惠政策擴大了我國的就業創業領域,給高校大學生選擇創業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這些政策也更加的細化和貼近實際。對於這些優惠政策的及時宣傳和了解,有利於大學生堅定創業的信心,感受到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關心。

加強創業園區建設,增加大學生的創業機會。目前,一些有條件的高校紛紛寄托當地的地理優勢,建立大學生創業園,給有誌於創業的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從而帶動更多的大學生走上創業道路。創業園為大學生提供一定時期免費的創業辦公場所,並有相關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對於好的創業項目,學校會利用一些資源對其進行創業融資,逐步扶持這些企業做大、做強,形成良性循環。

完善大學生創業融資體係,增加大學生創業資金渠道。大學生創業者的融資具有很多特點,主要是融資額度有限,一般沒有抵押擔保,創業項目前景不明朗等。這都需要我們打破現有的融資渠道壁壘,構建適合大學生創業的多層次、多元化的創業融資體係。

一是充分發揮政府的擔保作用,建立大學生“信用擔保機製”,通過激勵信用擔保,為大學生融資貸款提供方便。二是對於創業的大學生減少小額信貸手續。三是設立多方參與的大學生創業基金。目前在大學生創業基金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麵都可以參與進行,將創業基金與企業慈善行為相結合,對於突出的企業進行政府表彰。四是鼓勵社會資金投資大學生創業項目,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大學生創業項目,利用包括稅收、財政支持等激勵措施,吸引更多的天使資金來支持大學生創業項目,政府和高校通過舉辦創業活動、創業比賽,使大學生創業獲得關注,獲得風險投資,實現創業夢想。

中觀層麵(高校):高校要深化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

通過加強創業教育來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在高校大學生就業力評估中,創業能力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創業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創業教育的支持。與國外高校相比,我國高校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還是遠遠不夠,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有中國特色的創業教育體係需要在以下幾方麵進行積極嚐試:一是改變現有的創業教育理念。高校教師在進行創業教育中存在照本宣科、搬教材現象,這都是我們需要盡力避免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是目前創業教育的重點,將創業教育的地位進行提升,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創業,學習KAB創業教育課程,使創業教育走上係統化的道路。二是培養一支可靠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將企業家引進課堂,鼓勵教師走進企業,通過教師與企業的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又將實踐經驗反哺給高校大學生。在歐美國家已經有了很成功的例子,這些經驗都需要我們努力借鑒。三是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和課程安排。對於高校所用創業教育教材,多參考大學生實際要求,內容多樣化,操作性強,並根據社會的發展及時更新。結合多種教學模式,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將課堂講授與現實案例相結合,角色模擬與基地實習相結合,創業技巧與創業興趣相結合,並通過實習基地建設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

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結構、專業結構的調整應逐步改進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首先要逐步建立高校教學質量外部考評機製,引進社會力量,指導高校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其次應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根據社會需求查漏補缺,在校學習期間就完成職業教育和必要的技能培訓。再次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政策上和激勵機製上給予支持,增強大學的投入和產出的效率,以消除大學生勞動力市場上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最後應加強對經濟發展的研究,從經濟發展中找到市場對大學生需求的規律,研究並作出規律預測,對於大學生就業需求作出科學的發布。各學校應從招生開始就積極主動調整相關專業設置,以市場為主導,完成畢業生與市場供需的充分對接,嚐試培養就業能力與學習能力均占優勢的能力型大學生,從而實現社會需求、高校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創業和諧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