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智慧農村”建設(2 / 3)

智慧交通。隨著國家“村村通”戰略的實施,農村基本上解決了交通問題,擁有的機動車和駕駛人的數量大幅度快速增長,但農村道路狀況複雜,車輛司機交通規則意識淡薄,一些道路、橋梁老化無人管等現象的出現,嚴重威脅著廣大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農村交通的智能化已不能忽視。智慧交通,就是用傳感器、RFID技術以及物聯網,對農村的路橋狀況、車輛定位與調度、車輛遠程監測與服務、車路協調控製及建設,實施開放的綜合智能交通平台,對相關數據進行智能化的分析、處理,最終達到智能化管控。

“智慧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資金不足。“智慧農村”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包括農業、農民、交通、醫療以及承載這些的信息技術,需要充足的資金來保障,目前的情況是:政府每年都在增加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可農村真的要搞建設的時候又沒錢。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一是盡管我國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力度,但相對農村的實際情況還遠遠不夠。我國長期的二元機製,導致農村的公共產品欠賬太多,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資金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以農村教育為例。我國教育經費的整體投入不足,加之城鄉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麵不平衡,導致農村的教育經費更是少之又少。二是資金來源單一化。農村的公共產品,比如,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資金主要來自政府,沒有很好地發揮第三方的作用。這與農民沒有從“遇到問題就找政府”的傳統思維中走出來,以及我國基層政府思維沒有轉變,導致不能吸引相關投資者有著很大的關係。

信息技術人才缺乏。“智慧農村”的建設離不開信息技術,更離不開一大批懂信息技術的人才,可如今的農村最缺乏的就是信息技術人才。應屆畢業生不願意去農村,即使去了也不願意留在農村。在調查新疆阿克蘇市的“村官”情況時,現任大學生村官最大的顧慮是期滿後的出路問題。在回答“三年以後有何打算”問題時,58% 的人選擇考公務員,17% 的人選擇續簽做村官,8% 為緩解就業壓力而當村官的人決定在任職期滿後選擇自主創業,還有8% 的人表示對未來茫然,沒有打算⑤。受過一定教育或經過培訓的農民也不願意留在自己的家鄉,絕大部分都選擇外出務工,這就導致了農村成為老、弱、病、殘村,對現代的信息技術完全不了解。2010年,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對3100戶農村住戶檢測顯示,外出就業農民工人數比上一年增長4.34%,其中,在外出農民工中,不識字、小學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中專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別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1.94%、8.52%、69.66%、11.35%、4.23%、4.30%,以及57.25%的農民工接受過各種農業、非農業、和其他生產培訓。

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建設“智慧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是保障,所以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處刻不容緩。尤其是支撐信息技術平台的電網、互聯網、有線電視網等的建設。從2003年以來,我國前所未有地開始重視農村建設,加大對農村資金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已累計撥付農業綜合開發轉移支付項目資金312億元,占農業綜合開發中央補助地方支出預算的99.9%。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上述資金撥付後,主要用於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雖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農村信息技術的建設還沒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認識不到位,理念沒跟上。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供電空間布局不科學,配電線路半徑長,缺少生產用電設施,有些老舊電網存在電壓不穩、安全性能不可靠等問題,不能保證用電需求。同時我國農村信息化水平很低,絕大部分農村家庭沒有安裝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據統計,截至2009年末,全國平均每百戶農村家庭接入有線電視網的不足1戶,擁有家用計算機僅為7.5台⑥。在實際的走訪的過程中,大部分村、鎮辦公室有電腦、網絡,可很少有人把它用起來,在他們眼裏,這種“高科技”的東西與他們無關,與農村建設無關,與農民增收無關,與現代農業無關,不會產生效益。在這種理念之下,建設“智慧農村”的難度可想而知。

建設“智慧農村”的建議

資金來源多元化。建設“智慧農村”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多渠道融資。一是形成“政府引資,企業出資”這種模式。通過當地的民族文化、產業優勢、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加大宣傳力度,招商引資,利用相應的配套政策,讓出資人或企業享受優先、優惠,最終讓企業受惠、農民受益。二是采用“政府出‘大頭’,農民出‘小頭’”的方式。首先,各級政府繼續增加對“三農”的投入,不斷擴大覆蓋農村的範圍;其次,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農民應出相應的資金,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以西安戶縣農村公路建設為例,2003年以來平均每年建成瀝青(水泥)路100多公裏,縣級投入、項目融資和群眾投資占到全縣農村公路建設總投資的50%,有效打破了建設資金“瓶頸”。在有線電視和網絡建設上,我們可以采取類似“家電下鄉”的方式對農民進行一定比列的財政補貼,為迎接“智慧農村”的到來打好基礎。三是成立“智慧農村”基金。通過一些農民企業家以及熱心農村事業的愛心人士和企業進行募捐,增加“智慧農村”建設資金總量。四是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的作用。目前,農村金融機構職能單一,很難適應新時期的農村建設,必須開展製度創新,完善支農、惠農職能。富裕的農村和農民是農村金融機構堅強的後盾,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力依賴於其服務和麵對的農村、農民的富裕程度,兩者之間隻有形成良性的互動,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進農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