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智慧農村”建設(3 / 3)

培養“智慧農民”。“智慧農村”的建設關鍵在於有沒有一大批獻身農村事業的人,僅靠“引進來”的人才機製是不夠的,而且也是有缺陷的,因為他們對農村不了解、不熱愛,沒有“根”的情懷,所以,引進來的人才紮根農村的不多。可土生土長的農民不一樣,他們雖然暫時離開了農村,但在他們心裏農村依然是他們的“根”,終究要回到這裏。基於這樣的情況,可以采取以“引進來”為輔,培養“智慧農民”為主的戰略政策,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解決建設農村人才的問題。在“智慧農民”的培養機製上,政府應高度重視,統籌規劃,創新現有培訓機製,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使受訓農民的科技素質和信息使用能力與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適應,奠定建設“智慧農村”的人才基礎。

第一,互聯網+教育。可以通過電視、網絡平台,把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然後通過農村基層政府有計劃、有目的組織進行相應的科技知識和農業技能培訓。

第二,繼續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國家從2007年就開始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到2015年將基本覆蓋每個行政村。農家書屋的建設可以擴展農民的視野,讓其了解當今社會,了解科學技術,了解當下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可以通過農家書屋,定期舉辦“讀書節”、“故事節”,進行思維碰撞。

第三,舉辦農民培訓班。不僅要充分利用農廣校和農技、植保、林業等農業技術人才,還要利用各個高校的計算機、信息管理等人才進行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全麵提高農民素質。

第四,與學校展開合作。通過政府牽頭,與相應的高校合作,把一部分有水準,有理想致力於農村事業的人送到高等學府進行短期的培訓,讓其感受現代大學、現代城市,感受科學信息技術的魅力。這樣不僅讓去培訓的一小部分農民受益,而且還能帶動一大部分農民。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應該站在城鄉統籌的戰略高度來看“智慧農村”的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重視相關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首先,應從理念上予以重視,加大對“智慧農村”宣傳力度,讓人人知曉農村可以“智慧化”以及“智慧農村”需要現代信息技術支撐。2013年6月,“美麗中國·智慧三農”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出席的有二十餘位政府領導、金融專家和投資人出席論壇,並就“美麗中國”政策、智慧農業發展現狀、政府和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扶持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智慧農村”建設已經得到了關注,農村基層政府應該抓住機遇,大力宣傳。其次,以現有的信息技術,讓農民切身感受到“智慧農村”帶來的實惠。例如,湖北通過智慧農村網為農民開設了谘詢頻道、農技頻道、民生頻道、產業頻道和商務頻道。在每一個頻道裏都設有農民急需的信息。在商務頻道裏就有田園超市,通過這個平台,可以切實幫助農民解決找不到渠道出售農產品的問題。最後,需要政府高度重視,不僅在理念上,更應該在行動上,積極探尋與相關信息技術的企業合作,拿出力度共同把“智慧農村”的基礎建設搞好。

(作者為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大數據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係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SKS02)

【注釋】

①李雲才,劉衛平,陳許華:《中國農村現代化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彭繼東:“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模式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57頁。

③何賢良:“淺談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的培養”,《中國校外教育》,2012年第15期,第17頁。

④江平:“農民為何看病難”,人民網。

⑤楊春花:“大學生‘村官’調研報告”,《教育學研究》,2013年第10期,第93頁。

⑥魏躍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與對策”,《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第46頁。

責編/豐家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