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間多維度司法感受效應與啟示(1 / 3)

民間多維度司法感受效應與啟示

法治視點

作者:劉文斌

【摘要】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努力讓群眾在每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多維度司法感受存在複雜互動關係,每當三個維度的感受保持正麵同一性時,民眾對司法的積極評價最高,當微觀維度的感受最差時,民眾對其他維度司法狀況的正麵感受就會顯著降低。這一規律啟示應同時搞好三個維度的司法工作,尤其應加強基層司法建設。

【關鍵詞】依法治國 十八屆三中全會 司法感受 公平正義 三個維度

【中圖分類號】DF8 【文獻標識碼】A

自從黨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就任以來,依法治國理念被提到了一個全新高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使我國法治國家的藍圖被更加清晰而務實地描繪出來。法治不僅應被實現,而且還要以人民群眾能夠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等可以切實感受的方式實現。

黨和國家對民間司法感受問題的關注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治進程不斷快速推進,許多法學理論與製度模板甚至直接從西方泊來。但與“造法運動”的速度相比,民間對司法的認知與“評分”卻與前者不成正比。當百姓還停留在“包拯神話”、“山杠爺思維”的樸素法律文化意識階段時,舉證責任、優勢證據規則等異軍突起的法庭新“遊戲規則”突然來襲,難免令一些群眾有“霧裏看花”甚至“神經緊繃”的感覺。

因不懂法庭新“遊戲規則”而導致的若幹“好人敗訴”事件被媒體捕捉與放大後,演化為一係列諸如“彭宇案”的司法信任危機,甚至成為類似“甕安事件”等群體性事件的助推因素。①此外,近年一些地方上演的法院報告險被人大會議否決等類似事件,②從另一個側麵表明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正麵“評分”非常有限。

法的生命力在於普遍適用,公眾對法的理解與正麵感受越充分,法的公眾基礎也就越紮實,從而愈發有利於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文明建設。但目前的情況是,文本意義上的“法”確實空前發達,但說理與溝通意義上的“法”卻顯得疲軟、滯後,甚至缺位。

基於這樣的背景,新一屆領導集體反思法治發展速度與法的適用質量之間的關係,深刻意識到了“司法感受”問題的重要分量,並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等重要場合多次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民間感受司法的三個維度

當前,民間對司法的感受渠道分為間接與直接兩類途徑,新聞媒體對全國或者某一地區的法治事件報道,屬於公眾接觸並感受司法的間接途徑;公眾對身邊或者自己參與的某次具體司法活動的感受,則屬於他們感受司法的直接途徑。間接途徑具有經常性,對於許多百姓而言,新聞媒體的司法感受很可能被直接傳染給作為受眾的他們;直接途徑具有低頻性,並非每個人都有可能直接接觸某個具體案件或者具體司法機關,但一旦個別公眾獲得了親曆司法的機會,那麼他們之前對司法的籠統一般印象都將被該次“與司法的密切接觸”而調整。當民間通過感受司法的直接途徑與間接途徑所獲內心確信基本保持一致時,直接途徑對間接途徑起到信息確認與強化作用;反之,可能起到抵消甚至削弱作用。民間對司法的感受具有規律性、層次性,主要通過以下三個維度實現:

宏觀維度—大案要案與國家層次的法治輿情。可以說,每位公民都是司法感受的主體,但並非每個人都需要通過“打官司”的方式近距離直接接觸司法。除少數法律專業從業人員以外,民眾對司法的經常性、整體性感受主要源於新聞傳媒對國內重大法治事件的報道。得益於現代媒體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全國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案件(特別是轟動一時的大案要案及冤假錯案),都可能演變成為被全國人民廣泛關注的熱點事件。

從社會治理角度來看,黨和國家也曆來關注並重視妥善處理大案要案。③一方麵,中國人曆來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圍繞一些社會敏感事件,當地群眾很容易在從眾心理的暗示下,達成某種心理默契而“一致對外”,假如大案要案得不到妥善處置,往往會迅速演變成為一場謠言四起的輿論風波,甚至在某些人的推波助瀾之下演變為一場局部事件。另一方麵,大案要案具有廣泛的知曉度,有群策群力的社會基礎,人民群眾渴望早日破案以便及時消除社會恐慌情緒,從而願意積極配合案件調查。所以從普法與樹立國家權威的效率角度講,把大案要案辦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大案要案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成為建設法治國家立竿見影的大事。

正是因為大案要案具備以上特性,破獲大案不僅能迅速平息群眾憤怒、安撫深陷不安與質疑中的民意、恢複社會秩序以及民眾對司法的信心,還能帶給破案者以巨大的政治榮譽。但少數官員為了火速升遷,不惜釀成冤假錯案,從而令本應感受到司法正義、一邊倒向辦案機關的群眾,最終選擇了聲討辦案機關甚至質疑國家法治的實現程度。大案要案本身並未發揮其應有的教育意義,反而是與凶手無關的人被冤死、錯殺而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呼格吉勒圖案就是典型代表。冤假錯案讓我們意識到有必要修正司法機關績效考核評價體係,④我們必須擺正公平正義與官員升遷的關係,不能人為製造冤假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