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情社會”到“法治社會”
法治視點
作者:王潔
【摘要】傳統中國社會是熟人社會,人情、關係在熟人社會的定紛止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傳統社會開始走向陌生人社會,陌生人社會主要通過法律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熟人社會中的規則不能有效治理陌生人社會的問題。從人情社會過渡到法治社會,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若幹個過渡階段中,當下最能做的,就是讓權力服從於法治,讓各級領導幹部帶頭遵守法律,以此來推動法治中國建設。
【關鍵詞】人情社會 法治社會 法治中國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借用費孝通先生對“鄉土中國”的定義,本文所論述的人情社會主要是指由人情關係支配社會生活的一種特具的體係。盡管人情社會不排斥其他體係同樣影響著中國社會,但是在建設法治中國背景下,人情社會中的一些禮俗不僅弱化法治規則,軟化法治精神,異化法治思維,更重要的是,由此形成的全社會法治意識的不彰,導致嚴格執法缺乏社會基礎,阻礙了法治中國的實現。如何從人情社會進化成法治社會是當下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人情社會中存在的問題
近代以來,中國逐步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麵的改革,鄉土熟人社會日漸解體,人們開始走進陌生人社會。“陌生人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①陌生人社會主要通過法律來規範人們的行為,而熟人社會主要是通過私德來調整人們的行為。盡管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使得國家現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一些成長於鄉土社會中的禮俗規則,並沒有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而同步發展。當下,人情關係在定紛止爭中依然發揮著關鍵性作用,法律在很多時候被人情關係逼退,取而代之的是違規違法行為成彌散性擴展,進而導致腐敗行為泛化。
易引發違規行為。“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②自古以來中國就信奉禮尚往來的傳統行為規範,濃濃人情飄揚在傳統的鄉土熟人社會中。這種人情社會現象在一些經典文學,尤其是描述帝王生活的影視作品中都有生動的呈現。從法治文化角度進行解讀,我們就會發現此類描述帝王生活的作品有失深刻。不深刻,主要指這些作品側重於宣傳傳統的明君賢臣等傳統體製,娛樂大眾,缺少對文化與製度的反思,更缺乏法治精神。以備受推薦的《大清相國》③為例,書中描寫的皇帝以及大臣們對當時社會發生的各種違法違規事件都很清楚,但是王公大臣們想的辦法也就是“不能讓皇帝不高興”,因此,很多違法違規事件也就是在默許中一直延續。譬如,到各個大臣家中去拜訪主人時,都要對管家進行打點;叩見皇帝,給皇帝磕頭,給太監錢財就可能找到一個不用重磕,但卻很響的地點,如此等等,都作為細節描述的栩栩如生。必須明確,這些大臣很多是規則的參與者或製定者,如果連規則的製定者或參與者都不敢對違規行為說不,那就必然不能期待公正公平能在社會中普遍實施。
易導致整體性潰敗。盡管很難找到準確的實證數據,但是根據經驗觀察,找關係、走後門仍是現今較普遍的社會規則。以最影響人類心靈的教育行業為例,當下,中國教育自進幼兒園開始,為了孩子能受到良好教育,就得調動各種資源千方百計托關係、找人,更重要的是,進了學校以後還要送老師禮物,拜訪老師要送禮品等,甚至發生教師主動索要過節禮品的惡劣行為。這種人情社會現象,必然會在孩子們心目中形成對社會的負麵印象。就筆者調查過的家庭而言,說孩子反對這種送禮行為的家長達到100%,也就是說,上學給老師送禮這種行為違背了孩子基本的公正感、公平感,使得孩子對老師產生負麵評價。更進一步,就是孩子不會對學校有好感,如今中國學校募集校友基金時,除了類似於清華、北大這樣的知名高校,其它學校很不好意思公布其所獲得的校友捐贈基金。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學校中,學校給學生的不是感恩,不是愛,不是尊重,而是競爭、腐敗、剝削、走過場。普通違法犯罪可能侵害的是個人,但是如果自小學教育就開始與違規違法行為接觸,其留下的無窮禍患必將由整個國家和民族買單。
易形成貪腐網絡。在鄉土熟人社會中,國家配置資源的主要方式是根據官職高低、尊卑貴賤等差序格局進行分配。這種配置資源的機構不僅凸顯了官的重要性,而且導致官本位社會中,一切由官說了算,由此使已公開的法律製度被虛置,潛規則盛行。這種潛規則代替正式規則之後形成的社會空間,主要是靠人情、關係來調整。人情對社會關係的調整基因,在中國當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中仍然不斷繁衍生長。人情社會中缺少法治文化,最典型的就是人情社會並不是以權利和義務配置資源,而是以宗族、血緣等關係來分配資源。④這種分配資源的方式在公權力結構中以貪腐網絡化呈現:即一旦一個人越軌或者犯罪,就必然會牽涉出一群人犯罪。尤其當這個權力結構中的關鍵人,譬如書記、主任、行長、院長、局長等實施越軌行為時,總會有一群下屬、或者企業老板、或者家人朋友等跟著實施越軌行為。當掌權人違法犯罪時,往往附隨著親戚、朋友等人的違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