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方式探究(3 / 3)

其次,從人權保護的角度來說,一個專門保護的製度對於保障傳統醫藥所有者的尊嚴是有利的。這同《聯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的第三十一條第一款關於承認土著居民對其所擁有的傳統知識的權利是相一致的。傳統社區居民,作為傳統醫藥的原所有者,世代在其日常勞作、生活中不斷發現、發明、發展了我們今日所見所享的傳統醫藥,為傳統醫藥的產生、存續與完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以一個專門的製度去保護他們的這份“成果”,承認並保障他們作為傳統醫藥所有人該有的地位與權利,自然是對他們的尊嚴最大的肯定與尊重。

缺陷。第一,是專門保護製度域外效力有限的問題。目前為止,基於全世界不同國家、地區傳統知識的多樣性,考慮到各自不同的國情或是社會發展狀況,已在實施的外國專門保護製度效力都僅限於其本國或者本法域範圍內。這意味著,一個專門製度往往隻是其所在地區的獨特保護方式,而無特定法域以外的效力。這種各國各地區專門保護製度多樣化的局麵似乎將令全球傳統醫藥的保護局麵愈發的“支離破碎”,不利於形成為各國所普遍認可的更為統一的保護機製。因此,若我國建立了專門保護製度,目前來說,其域外的效力也將是極為有限的。而與此同時,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是,我國的傳統醫藥麵臨的盜用、侵占等衝擊大量地來自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這種衝擊與權利的侵害是沒有國界限製的。與我國傳統醫藥相關的產品頻頻在他國領域內被授予知識產權權利,這種現實的矛盾是我們無法忽視的。所以,在一個傳統知識的國際性保護框架、體係明朗以前,建立國內的專門製度似乎不是一個最佳選擇。

第二,另一個無法忽視的現實問題是建設成本過高。諸多成本中,最高的付出成本當然是時間成本,包括了起草新規定的時間,建立新的機構來負責執行的時間以及普及這些新規定的時間等。在所有這些時間終究過去前,在上述這些將花費大量時間去達成的目標最終實現以前,這個較為漫長的“空檔期”,我國的傳統醫藥保護力度應如何得以保障是我們不得不提前考慮及計劃的現實問題。此外,金錢成本當然也不容小覷。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是:即便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專門保護製度,改變、完善現有知識產權體係的需要就不複存在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具體說來,獨立的專門製度得以運行的同時,現有的知識產權製度並不會失效,針對與傳統醫藥相關的客體就有兩個平行的規製體係了。設想一下,某傳統醫藥因專門製度而受到保護的同時,卻依然可被他人在未獲許可利用的基礎上獲得知識產權權利,且其原所有人無法得到任何承認與補償,這兩種情形並存的局麵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調整、完善現有的知識產權製度,最終使各法律體係之間實現協調統一是必須的。

結論

一個獨立的專門保護製度對於實現我國傳統醫藥的更直接且全麵保護是有必要的,然而它絕非是完美的解決方法,尤其在國際層麵一致認可的框架尚處於商議階段時,國內的專門製度可能會因最終缺乏國際認可而使其有效性打折。加上時間、金錢成本等我們無法忽視的現實因素,當前在我國國內建立這樣一個製度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

在國際性的相關文件或體係框架最終呈現以前,借鑒、利用一些專門性的措施來完善當前的知識產權法律體係依然是相對穩妥有效的增強傳統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畢竟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前知識產權法律體係在國際上一致性已相對較強。更何況現有知識產權製度在此方麵的缺陷是客觀存在而無法回避的,這種完善本身就是有必要的。不過這些專門性措施的具體引入方式需要仔細定奪以盡可能減少其局限性。

(作者單位:愛丁堡大學法學院)

【注釋】

①Zhang X.R.: "Traditional medicine: its importance and protection", Sophia T. & Promila K.,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04, pp.23~26.

②Singhal S.: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 Practice, 2008, 3(11), pp.732~738.

③WIPO. Background Brief No.9: Docu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④Waelde, C., Laurie, G., Brown, A., Kheria, S. & Cornwell, J.: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210.

⑤Dutfield, G.: Intellectual property, biogenetic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Routledge, 2010, p.115.

⑥Curci, J.: The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international la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13.

⑦Forsyth, M.: "How Can Traditional Knowledge Best Be Regulated: Comparing a Proprietary Rights Approach with a Regulatory Toolbox Approach",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2013, 25(1), pp.1~31.

⑧Kapczynski, G. K. A.: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ag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New York: Zone Books, 2010, p248.

⑨Panizzon, T. & Cottier, M.: "Legal perspectives 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The case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004, 7(2), pp.371~399.

責編/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