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人力資本提升路徑(2 / 3)

政府可以作為主辦方,委托社會機構對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群體進行培訓,也可以購買服務等方式委托社會機構提供相關的培訓課程。可以采取財政出資補貼與勞動者適當承擔相結合的辦法,保證社會培機構合理獲益。同時也可利用獎勵等激勵手段,調動相關培訓受委托方的積極性。在瑞典、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非正規就業勞動者接受到專業化和優質的培訓,同時獲得了某種資格認證,從而增加了其在市場求職時的籌碼。因此,通過“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製將職業資格認證和培訓活動相結合是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人力資本提升的重要途徑。

政府應當協同各方著力於培訓模式的創新,提升非正規就業勞動者培訓的積極性。隨著社會快速的變遷和信息科技的發展,各類型的職業教育培訓方式也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促使非正規就業勞動者都有動力和機會接受培訓。政府應建立有效的協調機製,同時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加強監管。培訓內容一方麵要注重基本的文化素養,了解國家勞動政策法規,從而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和生活環境;另一方麵著重於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縮減就業和工作轉換的時間,學習和掌握必要的通用技能,提高其工作期間的穩定性。培訓使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不僅在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方麵,而且在尋求自我發展能力方麵都有所提升。

政府還應當加強對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權益保護。政府可以從三方麵入手,一是提高勞動合同簽約率,充分利用《勞動合同法》,提高非正規就業勞動者就業穩定性;二是合理穩步提高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工資及福利待遇;三是逐步將社會保障製度覆蓋到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並逐步有計劃地提高保障水平。

企業在非正規就業勞動力人力資本提升中的角色與行為

當前,企業培訓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缺少動力。由於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素質參差不齊、穩定性差、對企業的忠誠度低,同時與正規就業勞動者比,工作環境、薪金水平、勞動關係約束等差異過大,降低了非正規就業勞動力工作滿意度。一方麵非正規就業勞動者對待工作敷衍了事,流動性高等狀況,這樣便形成了惡性循環;另一方麵這種狀況進而反過來影響企業對非正規就業勞動力培訓投入的動力。

學者劉軍麗研究發現企業培訓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的阻礙因素分別來自外部和內部。內部的影響因素包括企業培訓資源的供給、企業的培訓預期製約、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的影響等等。當企業麵對市場激烈的競爭時,舉辦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的培訓,其培訓成本勢必會增加。培訓後,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也可能導致其流動加快,反而致使企業培訓的人才流失。同時,企業內部正規勞動力也可能視非正規勞動力為潛在的崗位競爭者,從而反對對非正規就業勞動力進行培訓。當前,企業外部機構提供的培訓課程,在師資、環境、硬件、培訓位置、培訓時間、培訓內容等方麵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因此,有資源和能力的企業自己完成相關培訓,而沒有資源和能力的企業則選擇放棄,很少選擇外部培訓課程。同時,由於缺少來自政府的支持,影響了企業內外部培訓主體的互補與合作。當企業外部培訓供給不足,企業內部出現培訓需求時,企業必須要追加培訓投資,完善培訓資源。但是,企業基於自身實力的限製、企業對利潤的追求和成本收益等的考量,企業對非正規就業勞動力培訓的投入動力不足。

企業可以根據規模、性質以及經濟實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培訓提供方式。一方麵,國家事業單位和經濟實力較強的大、中型企業等,企業可以承擔起非正規就業人員的培訓。因為這類用人單位通常設有職業培訓中心,具有完善的培訓設施和場所,比較雄厚的培訓資金、較為豐富的培訓經驗和較強的培訓師資等優勢。對於這類用人單位和部門,關鍵是如何將正規就業人員和非正規就業人員同等對待,公平分享培訓機會和高質量的培訓課程。政府可以通過法律、法規強製實行;也可以根據培訓實效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以提高它們對非正規就業勞動力培訓投資的積極性。另一方麵,經濟實力較弱的中、小以及微型企業的非正規就業人員的培訓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一是由各行業協會提供。可采用行業協會統籌與企業集資相結合舉辦非正規就業者的培訓,及籌集資金來源。也可以由政府部門根據培訓效果給予的補貼;二是政府提供。在沒有行業協會的情況下,政府必須擔當培訓的實施者,政府可以向非正規就業人員發放補貼,由其自由選擇社會培訓機構;三是企業提供。鼓勵企業以內部“師傅帶徒弟”等傳統方式培訓非正規就業勞動者,政府可以根據培訓實效對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