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人力資本提升路徑(1 / 3)

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人力資本提升路徑

經濟與管理

作者:趙鑫全

【摘要】當前,我國的就業結構由非正規就業和正規就業共同組成。非正規就業勞動力就業規模超過2億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接近50%。這個群體較少的人力資本存量不僅阻礙了個人生活狀況的改善,而且加大了社會不同階層間的矛盾和衝突,影響社會的穩定。從政府、企業以及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三個角度出發,分析提升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人力資本的困難及原因,有助於提出解決非正規就業問題的路徑。

【關鍵詞】非正規就業 教育培訓 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F249.26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的就業結構由非正規就業和正規就業共同組成。據統計,非正規就業勞動力就業規模超過2億,占就業比已超過60%,同時,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接近50%。

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主要產生於正規部門不規範的用工行為和非正規就業部門的就業,如臨時工、非全時工和派遣工等。農民工、城鎮下崗再就業人員和個體從業人員構成我國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主體。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生活和就業呈現出高流動性特征,既充滿活力,又存在潛在的不安定因素。同正規就業勞動者相比,非正規就業勞動者平均文化水平較低,接受職業繼續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少,大多數隻能依靠體力從事低技能崗位;往往擁有多重勞動關係,就業方式多樣,通常沒有勞動合同,隨時有終止的可能;就業目的主要為了生存,勞動報酬較低,缺少相應的社會保障。非正規就業勞動者身陷“低技能—低收入”的困境,逐步成為社會和城市“邊緣人”。更加嚴重的是,較低的人力資本存量不僅阻礙了其個人境況的改善,製約了相關企業的生存發展,而且放大了社會階層間的利益衝突,影響到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提升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應該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教育培訓與非正規就業勞動力人力資本的提升

眾多研究認為,教育培訓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地增進學員的知識和技能、改變學員的態度和觀念的活動,使學員發揮自身潛力從而提升工作績效。然而,在當前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背景下,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教育與培訓卻麵臨著重重困難,受教育權益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這是不合常理的。非正規就業勞動力過低的素質使非正規就業者很難在就業中有優勢。大多數非正規就業勞動者在城市很難擁有穩定就業,經濟地位低下;缺少與城市居民交往的廣度與深度,導致城市的思想觀念以及生活方式很難對他們產生影響;其也難以成為城市文明體係的貢獻者。

相對於勞動力規模和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為重要。人力資本在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涵蓋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整體概念。當前,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一同形成了我國完整的就業結構,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群體理應是人才群體重要的構成部分。教育培訓是“授之以漁”,因而對於人力資本的提升更重要。因此,加強教育培訓是維護和保障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的重要途徑。教育培訓有利於促進非正規就業勞動者就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狀況;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增加企業利潤;有利於實現社會平等,促進社會的全麵進步與發展。

我國非正規就業者教育培訓的現實需求與社會各方的重視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首先,針對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投入製度的缺失,導致了非正規就業勞動力人群教育培訓需求總量與投入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其次,政府針對非正規就業人群的培訓,整體覆蓋麵較窄。當前,對於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教育培訓還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一是與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相關的公益性教育培訓項目少,培訓內容與實際需要有脫節。教育培訓內容與就業需要不匹配。二是教育培訓形式不科學。培訓內容更多流於基礎性知識的講解,缺少實訓。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足。三是培訓遷移效果較差。在教育培訓後不足50%的學習內容可以運用在工作上,可以維持半年的不足30%,僅有10%左右內容在一年之後能運用。

政府在非正規就業勞動力人力資本提升中的角色與行為

公共產品指能為大多數人共同享用或消費的產品或服務。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在性質上是不同的。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會團體提供。私人產品指企業或個人借助市場而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具有效用上的可分割性,消費上的競爭性和受益上的排他性。而準公共產品則介於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如果教育偏於私人產品特征,產品的提供將依賴於市場,教育費用主要由個人和家庭承擔;如果教育偏於公共產品特征,產品的提供將依賴於政府,教育費用主要由政府承擔。

學者燕曉飛認為,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的教育培訓更具有“公共性”的準公共產品特征。其一,對弱勢群體教育培訓具有重大的外部效益。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的現階段,教育需要承擔“社會調適”和“社會更新”雙重職能。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群體數量巨大、分布的區域和行業廣泛。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的人力資本的提高對我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國家、企業和個人在對非正規就業群體的教育培訓上都應擔當重要角色。其二,伴隨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非正規就業勞動力教育培訓的公共屬性不斷提升。因為,教育產品的屬性並非一成不變,動態來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越高,教育產品的公共屬性越強。教育需求是經濟學和社會學交叉概念,具有雙重內涵。較高水平的人力資本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時,國家整體的教育機會需求與個人的教育培訓需求便會有效重合。此時,公民接受教育的權利應該得到國家的保障,例如,為社會弱勢群體舉辦的特定的職業技能培訓。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群體的教育培訓的“準公共性”決定了其供給方式的“準公益”性質。因此,政府應該擔當相應的責任,通過運用宏觀政策調控市場供給以及提供相應的教育培訓產品,均衡非正規就業勞動力的教育培訓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