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部政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3 / 3)

第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離不開安全與穩定環境,而西部地方政府則是做好這些方麵工作的主體。近年來,美國、俄羅斯與日本等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激烈博弈,給西部地方政府的區域經濟合作造成了巨大壓力,並帶來一定的地區安全風險。西部地方政府在破解壓力與化解風險方麵,既要與周邊國家實現在國際經貿方麵的政策溝通,又要在政治領域加強風險的管控,加快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各國打擊“三股”勢力的安全預警機製,努力與周邊國家實現政治與安全互信,做好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的工作。

第二,深化“絲綢之路經濟帶”各領域的合作,西部地方政府應提高對外貿易水平,推進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帶動地區國家互聯互通和商品貿易,打造絲綢之路沿途產業帶,促進地區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為其社會穩定提供支撐,為其緩解內部及相互矛盾營造條件;同時為西部地區大周邊“睦鄰友好帶”、“安全穩定帶”戰略實施奠定更加堅定的物質基礎,進而形成“和諧相處、守望相助”的“命運同體”④。

第三,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部地方政府必須要著力於公共基礎建設。如果說實行大開放、大發展的東部沿海基礎建設,主要在於港口和高鐵、高速公路和交通運輸係統的建設,那麼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則應是全方位的主體“路”,即橫貫歐亞的現代鐵路、公路、航空、能源管道、電網、通訊體係和現代的資金流通體係⑤。就是習近平主席所說的“五通”中的“道路連通、貿易暢通和貨幣流通”。因此,西部地方政府應按照中央的規劃要求,加速推進政策製定、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引進等工作。尤其在內力激發和外力拉動下,不斷增強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提高其要素吸納力和經濟輻射帶動力,最終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第四,要想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體製保障,西部地方政府需做好如下幾點:其一,健全各種預警與應急機製,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與抗風險能力,確保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免受損失;其二,強化部門的專業化建設與公共服務體係,大力扶持社會組織,增強全社會的創新能力;其三,完善行政決策追究製度,推進決策科學化與民主化,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作為法定程序;其四,在搞好市場監督與管理的基礎上,再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提高辦公效率,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路、少受累,以工作效率、服務質量、公共責任和公眾的滿意度,作為政府業績的評價指標,以幹部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其五,捋順與中央的財權與事權,製定積極的財稅政策,通過大規模投資,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變成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幹預重地。大規模投資是符合公共管理原則的,尤其是對教育、文化與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投資,具有公共管理屬性,可極大改善基礎設施落後狀況,促進短期經濟增長,並為私人投資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得在西部地區經濟騰飛中起到正向引導的促進作用。

第五,在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中,西部地方政府應製定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方針。在曆史上,西部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許多古老民族都曾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雖然他們的語言、宗教與民俗各不相同,但都是民族融合的真實見證。西部地區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曆史聯係和特別的戰略作用,使得西部地方政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應大力開展跨境文化交流與合作,在尊重當地文化的基礎上,探索文化產品的進出口機製,增強跨境文化的傳播力,把絲綢之路建成和諧友好之路。這既可推動西部對外文化交流,也可加強民間文化交流;既可加強公益性文化交流,也可積極推動商業性文化貿易的發展。通過樹立大格局的理念,積極促進各種文明的交往,充分發揮我國的軟實力,做好人心通的工作。

(作者分別為西京學院講師,西京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本文係2015陝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成果,項目編號:15JK2174)

【注釋】

①Ouse, Authorizes Expanded Aid to Countries Along Silk Road, CQ Daily Monitor, August 2,1999.

②謝文心:“‘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上合能源合作探析”,《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年第1期。

③“2009年中國鐵路行業信息谘詢報告”,中國報告大廳網。

④王海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中國能源外交”,《國際石油經濟》,2013年第12期。

⑤“發揚絲綢精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疆日報》,2013年10月23日,第3版。

責編/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