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部政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2 / 3)

機會分析(O)。“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西部地方政府對外開放找到了一個重大突破口,提供了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其一,有利於西部地方政府開拓中亞市場,開發中亞資源;其二,有利於加強西部地方政府與中亞經濟聯係,促進區域經濟相互協作,提升國際競爭力。西部地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理應憑借區位的戰略性優勢,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引擎,為西部地區經濟轉型升級開辟新途徑。因此,西部地方政府要把握好國家向西開放戰略的機遇,努力把西部地區建成我國最具發展、最具創新能力、最具輻射帶動作用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高地。

威脅分析(T)。對於西部地方政府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來說,最大問題不是技術與資金,而是缺乏與周邊各國的政治與安全互信。首先,在政治層麵,部分中亞國家仍存在“反華”、“恐華”社會心理,既導致“民心不通”,又帶來了很多操作層麵的困難。尤其是中國缺乏清晰的中亞戰略和實施規劃,總體上是“做的多、說的少”,雖然這符合“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策略,但中亞國家對中國在中亞利益的拓展卻心存疑慮。這不僅需中央用大智慧去有效解決,而且也需地方政府認真貫徹中央的政治意圖,積極做好各項配合工作;其次,從地區安全角度來看,目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最大的負麵影響,來自兩方麵:一是極端民族主義、極端宗教主義與恐怖主義的破壞活動,成為威脅西部地區安全的重要因素;二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部分國家政局不穩定,給西部地方政府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帶來了巨大政治壓力。再次,從經濟角度來看,沒有形成一個地區性經濟協調機製,造成西部地方政府與周邊各國溝通協商不夠,即就是西部地方政府間也缺乏良好的協商合作機製。最後,從文化層麵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所經過國家與地區,分屬於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與東正教文明等不同文化區域。按照文明衝突理論來分析,如果“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國家無法妥善處理文化的差異,將會引起各個國家間的衝突與紛爭,最終引發地區局勢大動蕩,給西部地方政府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帶來巨大挑戰。

西部地方政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雖是國家層麵上的大戰略,決定著世界未來的經濟秩序,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的我國西部地方政府,都希望能夠順暢地搭上便車,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中央政府主要扮演著引導者、組織者與監督者等角色,負責製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給予地方政府更多政策層麵的引導,但西部地方政府作為國家權力在地方上的代表,以及各項政策的重要執行者,才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施的關鍵所在,扮演著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舉措、埋頭實幹的重要角色,發揮著主導性作用。

在研究中所論述的西部地方政府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是地方政府的主觀角色,即地方政府的經濟和社會角色,這種角色的內涵主要表現為處理好四個方麵關係:一是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二是地方政府間的關係;三是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四是地方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此外,西部地方政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地位與作用的定位,既要從國家層麵上全麵思考,以體現國家戰略與意誌的需求,又要與地方政府具體發展規劃相協調,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因而具有重要的責任擔當。根據“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具有的特定內涵,西部地方政府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麵工作,明確自己在“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