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經濟持續衰退背景下銀行業戰略轉型(1 / 3)

全球經濟持續衰退背景下銀行業戰略轉型

經濟與管理

作者:高春華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進入了“持續衰退期”,這是一種新常態。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加快、精準預測難度增加、客戶對錯誤的容忍度更低,銀行業也相繼開啟了文化改革、縮減成本、優化資產負債表等戰略轉型。銀行業在未來的十年裏,必須更加勇於突破現狀,才能在經濟新常態下立於不敗之地。

【關鍵詞】全球銀行業 戰略轉型新動向 經濟持續衰退 發展困境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銀行業遭受了嚴重的創傷。銀行業為了擺脫困境,重新獲取市場競爭力,進行了一係列的戰略轉型之舉。它們摸索出的教訓和經驗,對當下的銀行業也尤其重要。目前應從哪些層麵來戰略轉型,對各大銀行來說都是一個難題。

當前,監管機構對銀行業施加了嚴格的監管標準,針對融資要求、資金流動性、銀行資本金等的要求在不斷加碼。例如,英國施行了“圍欄改革”,即將銀行的零售業務和主業務之間以“圍欄”的形式隔離開,築起一道避開風險的“防火牆”。歐盟的“利卡寧報告”也主張將自營交易與其他業務分離。而這些,都是銀行業積極的戰略轉型之舉。

銀行業當前的市場生態環境新動向

金融危機後國際經濟步入持續衰退期,各區域的銀行因政策環境和宏觀經濟的差異性,所受影響程度不一:英美兩國的銀行業複蘇加快,歐洲地區初步呈現穩定態勢,亞洲地區未受到顯著影響。但各銀行對危機後的結構性轉變都深有體會,市場也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金融危機後銀行業呈現資產拋售潮。據SNL Financial於2013年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全球各大銀行的資產減值累計已達1.3萬億美元。其中蘇格蘭皇家銀行以1480億美元居榜首,美國銀行以1290億美元排第二,花旗銀行以1260億美元排第三,中國建設銀行則以270億美元排第十九。

此外,累計資產減值達1000億美元的還有西班牙國家銀行、彙豐銀行,累計資產減值達500億美元的包括勞埃德銀行集團、摩根大通銀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富國銀行、意大利裕信銀行、巴克萊銀行等。國際銀行業紛紛地拋售資產,導致市場大規模的緊縮與整合。

銀行業風險文化和監管框架持續加碼。銀行業一直致力於消化金融危機的損失。在此過程中,銀行的管理和監管層、市場及投資人等都舉起了“顯微鏡”來監控銀行。雖然大多數銀行都在積極應戰,但監管機構針對銀行的風險文化和監管框架,仍處於不斷加碼的態勢中。為了改進銀行業的商業行為與合規範化實踐,銀行麵臨著監管機構日益嚴格的審核標準,日益嚴厲的違規處罰條例。

目前,在銀行業的監管框架和風險管理領域,各項標準正處於持續變動調整中,銀行業的終極監管格局正一步步逐漸成形,雖有部分規定仍需進一步完善和細化。如,針對跨國銀行獨立流動性的要求會更嚴,這將加劇銀行內部的分裂;類似於總損失吸引能力類的緩衝機製也將發揮作用;未來銀行的杠杆率要求預計會再次提升等仍將持續調整。

銀行業因監管框架和風險文化持續變動的影響,將麵臨高度複雜的監管境況。此外,銀行業的稅收體製更趨透明化、客戶的保護力度要求更強,都會使銀行業承擔更高昂的業務服務成本。因此,銀行業需靈活地進行服務轉型,需更高效業務管理轉型等調整。

非銀行業湧現出一批新競爭者。金融危機後,傳統銀行間因市場的整合與緊縮,競爭在部分地區有所緩解態勢。但傳統銀行為了簡化危機後的資產負債表,在投資銀行與資本市場領域放棄了一係列特定的業務。而一些非銀行競爭對手因銀行監管層鮮少觸及它們,便迅速在上述領域中崛起。它們開始猛攻銀行的核心業務,也迅速占據了可觀的市場份額。

新興市場中崛起的移動支付運營商們,如國際上的Paypal(貝寶)、M-Pesa,國內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都有望與傳統銀行相抗衡。蘋果公司也將涉足支付服務,這也將衝擊非接觸式和移動支付領域。P2P支付公司和網絡銀行也蓬勃發展占據了寶貴的市場份額。

這些非銀行業的競爭者往往無傳統銀行因曆史遺留的各種轉型包袱,能高速持續地推出創新型服務和產品。傳統銀行需對其保持警惕,避免在其活躍的金融領域直麵競爭,可通過合夥模式或適時退出等,避免係統性風險或競爭風險,新型交易平台亦能助推銀行業脫媒。

當前銀行業戰略轉型中麵臨的主要挑戰

國際經濟持續衰退,銀行業的經濟生態環境日趨多元。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人們越來越崇尚“自我體驗”。傳統銀行麵臨著互聯網金融與數字化的雙重挑戰。

“互聯網+”浪潮帶給傳統銀行的挑戰。所謂“互聯網+”浪潮,就是銀行業迎來了數據或數字化時代。“互聯網+”使許多金融產品的電子化成熟度日益攀升,其正源源不斷地為銀行業的整條產業鏈各環節創造著各類新的財富機會。銀行業的許多核心業務也受益於“互聯網+”,得以運營得更精準、更經濟、更快捷。傳統銀行業在擁抱“互聯網+”時,也因客戶期望的日新月異、數字化分銷平台的日益增長等,麵臨著各類新型的壓力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