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突發公共事件與現代社會治理(3 / 3)

從危機的發展周期來看,隨著網絡媒體等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公共危機管理的階段性特征有了新的變化,危機的潛伏期與爆發期的界限逐漸模糊。由於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及時性,許多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在傳播後,公眾可能己經迅速對事件做出了推測或判斷,並利用新媒體迅速交流意見,形成強大的信息規模效應和輿論聲勢。因此,突發公共事件根本就沒有潛伏期,突發公共事件一旦爆發,便會在短時間內被廣大民眾知曉。

從危機應對與輿論引導來看,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具有較強的群體暗示和群體感染機製,並體現出了較強的群體集合行為特征,即:集合行為中傳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與信息相伴隨的情緒或感情,這種情緒和感情通過群體暗示和感染機製不斷得以加強,就容易形成某種導向。突發公共事件信息一旦通過網絡媒體等新媒體進行傳播,意見領袖最初的評論很容易影響受眾,形成先入為主的導向,並且產生一定數量的“一致意見支持群體”,他們之間相互呼應、相互支援。政府部門在危機事件發生後發布的官方消息和開展的輿論引導,如果與“一致意見支持群體”原有的猜測和設想不一致,他們就會對政府部門發布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產生質疑。在新媒體環境下,突發公共事件處置手段需要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政府部門在突發公共事件處置過程中,要充分認識網絡媒體等新媒體的重要性,加強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要注重危機快速反應機製的建立,及時發布權威信息,避免危機的進一步激化;要注重網絡媒體等新媒體的適度監管,開展有效的輿論引導;在應對處置中要注重新媒體手段的充分運用,及時消除危機的不良影響。

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已成為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突破口。我國既遇到了其他國家在高速發展階段所遇到的類似問題,也因為自身國情特點,遭遇到一些獨有的問題:

首先,各種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屢屢發生,除傳統突發事件外,新的非傳統突發事件不斷凸顯,包括能源危機、智能犯罪、恐怖主義、販毒走私,嚴重傳染性疾病、環境安全、經濟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

其次,全球化發展使人際之間、地區之間、國與國之間聯係日趨緊密,突發公共事件影響不再局限於一時一地。各個地區乃至整個地球愈益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彼此之間的聯動性大為增強,使得有些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擴散力和影響力迅速增大。

再次,我國正進入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轉型的關鍵階段,既是黃金發展時期,又是矛盾凸顯期,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社會矛盾多樣化與社會控製力下降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凸顯。

最後,媒介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我國輿論生成模式。互聯網的普及,手機網民規模增長,個人向社會傳播的能力被強化,進入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多元化的思潮和個人化的訴求不斷凸顯,民眾維權與表達意識不斷提升,讓輿論場更加複雜,矛盾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經輿論場放大後集中爆發。以上原因的綜合作用,給中國社會帶來威脅的危機事件呈增長態勢。

2007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正式實行,用法律形式明確了突發公共事件的內涵,對應急管理體製作出規定,提出了我國突發事件的應對策略與方式方法,包括堅持效率優先,賦予政府多項應急權力;設置八條“高壓線”,約束政府履行職責;限製和保護相統一,最大限度保護公民權利;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不得遲、謊、瞞、漏報突發事件信息;應急信息主動公開,政府須統一準確及時發布相關信息;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應急處置工作虛假信息將被處罰;宣布緊急狀態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國務院決定。

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也是在突發公共事件的實際處置與應對過程中不斷發展與成熟的。近十年來,我國突發公共事件頻繁發生,許多地區、部門都受到突發公共事件的困擾,在實踐中,有的地區、部門處理得比較好,有的處理得不好或者不夠好。由於缺乏經驗,一些政府部門、單位在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中,措施不當、應對不力,不僅未能解決好問題,反而引發了更加嚴重的輿論“次生災害”。一些地方在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時陷入“怕、躲、捂、壓、蓋、刪”的怪圈。但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觀,各地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均有所提升,一些中西部地區甚至有了較大提升。

突發公共事件處置與應對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遭遇問題、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的過程。各地政府和相關機構不斷總結突發公共事件處置與應對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探索、改進、提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製、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和處置正在成為推進我國製度創新和改進社會治理的突破口,是探索危機管理的主戰場。

(本文係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突發公共事件輿情應對與效果評估信息平台建設研究”結項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1&ZD025;項目負責人:官建文;本文執筆:官建文、李黎丹、王培誌)

【注釋】

①溫俊萍:“試析和諧社會視角下的政府危機管理”,《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年第4期。

②龔維斌:“公共危機管理的內涵及其特點”,《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③薛瀾,張強,鍾開斌:《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麵臨的挑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④[美]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王成、宋炳輝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第31頁。

⑤張成福:“公共危機管理:全麵整合的模式與中國的戰略選擇”,《中國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責編/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