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生態發展方式:重塑“生態文化”和建設生態文明製度體係,促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發展
在傳統發展觀那裏,生產規模擴大、產值增加是最為重要的事情。盡管資源、環境對一個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但增長主義並不顧及粗放型生產活動對於資源使用、環境保護所造成的消極影響。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付出了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汙染的代價,致使資源有限性、生態脆弱性與經濟增長粗放性的矛盾十分突出,資源、環境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約束也愈益凸顯。原材料、能源短缺和對外部供給的依賴性加深;空氣、水、土地被汙染的情形加重,持續的霧霾天氣,汙染的湖泊、河流、地下水、田地乃至荒漠化的森林,都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基於中國排放二氧化碳量大幅增長,國際氣候談判中要求中國加大環保力度、承擔國際責任的壓力增大。因此,發展方式轉變迫切要求由資源消耗、環境汙染型的經濟增長轉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
第一,轉變生態發展方式推動確立“生態文化”理念。汙染、破壞生態環境與人們缺失“生態文化”有關,“與天鬥、與地鬥”、“人定勝天”、“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這些陳舊認知妨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倡導“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適應了當時調動一切因素大力發展生產力、盡快擺脫落後麵貌的時代需要,但如今中國已從低收入上升到中等收入乃至從中上等收入向高收入攀升的階段,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我們處理好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關係,從過去單純追求GDP增長而不惜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的舊俗套轉變到注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上來,這是從“增長文化”到“生態文化”的重大轉變。讓“不管白貓黑貓,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就不是好貓”、“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化”真正確立。
第二,生態發展方式轉變加速科技進步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上的應用。先進技術能夠減小資源消耗、浪費和對環境的汙染、破壞,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它是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緊張關係的根本之道。比如開發和使用低碳技術,是節能減排的關鍵途徑;技術創新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更為重要。美國的“頁岩氣革命”是能源革命,也是科技革命。目前世界上新能源的技術競爭異常激烈。美國在發展清潔煤技術上占有先天優勢,德國重點發展低碳發電技術,英國重點研究可再生能源,中日兩國在太陽能與風能等能源上持續給力。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對於傳統能源不足又麵臨巨大環保壓力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來說,意義非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也必然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傳統經濟模式下,人們消費後的廢品燃燒或填埋,燃燒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和毒氣,填埋造成地下水和田地汙染。循環經濟模式下廢棄物經技術處理後再生利用,使經濟發展既減少對資源的開采使用,也由於不排放廢棄物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汙染與破壞。清潔生產、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綠色產業和綠色消費等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途徑。
第三,保護資源、環境需要生態文明製度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係統完整的生態文明製度體係,實行嚴格的源頭保護製度、損害賠償製度、責任追究製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複製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製度和用途補償製度。可以說,這些製度成為國家治理體係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建構。其中,深化資源稅改革和實施環境保護稅,讓資源使用者、環境汙染者付出補償成本,是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建設的重心。深化資源稅改革,由“從量”變為“從價”,提高資源稅稅負有利於限製資源消耗,促使人們在稅負傳導下注重資源使用中的節約,促進使用資源的廠商和消費資源產品的消費者有動力調整自身的生產行為和消費行為。而開征環境稅,使用經濟手段迫使企業為排汙造成的汙染承擔成本,有利於淘汰汙染企業和優化產業結構。因此,環境稅的征收標準一定要高於治理成本,還要借助司法力量嚴懲主觀惡意私排偷排的行為。
以上分析清楚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決非經濟改革的單兵突進,而是多領域改革的聯動、協同,且改革涉及國家治理的深層次問題。因此說,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助於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作者分別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戰略機遇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運行機製研究”和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等收入陷阱’與中國發展方式轉變和政府轉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 13BZZ003、122400430131)
【注釋】
①遲福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政府發展理念變革》,摘自魏禮群:《科學發展與行政改革》,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年,第90頁。
②汪玉凱:《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轉型與政府改革》,摘自魏禮群:《科學發展與行政改革》,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年,第50頁。
責編/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