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鎮化背景下農業人口發展趨勢展望(3 / 3)

農民工帶來的社會經濟效應。農民工對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也是複雜的,農民工回鄉創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多樣化,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但同時對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沒有較明顯的正麵作用。農民工對城市建設做出了無法估量的重大貢獻,但工資收入、子女教育、市民化願望難以實現等基本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被城鎮化—“失地農民”。土地征用是城鎮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在我國城鎮化粗放式推進時期,由於區域性的產業聚集和片麵追求城鎮化數量,農業生產生活用地被政府征收數量過大,速度過快,土地轉入第二、三產業使用,被征收土地的農民一般被稱為失地農民。失地農民被征地的同時被給予非農業戶口,得到一定的安置補償,比如貨幣、就業、住房等。因生產生活觀念、文化素質、心理歸屬等主觀因素和教育、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社會認同等客觀方麵的原因,失地農民的城市化還是個緩慢的過程。

農業戶口大學生。我國自1999年實行高等學校擴招政策後,高校在校生數量迅速擴大,2013年我國高校在校生有2468.07萬,這其中有相當比例的農業戶口的大學生,這部分群體的綜合素質明顯高於農民工和失地農民,他們的就業方向也多是從事腦力勞動的工作崗位,收入水平也較高,其中還有一小部分優秀人才可以得到當地政府和就業單位的戶籍接收、住房優惠、安家補助等一係列優惠和鼓勵政策,並且在後續效應來看,這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落戶城市後,對其親屬及後代所產生的遷移效應是十分明顯的,而農民工由於收入偏低,工作環境不穩定、勞動強度大,工作之餘,還是要回到農村生活,對其親屬及後代的遷移效應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見接受高等教育然後留在城鎮的途徑顯然是優於農民工和失地換戶口途徑的,但因對學習等能力要求較高,並不是最廣途徑。

城鎮化背景下農業人口發展趨勢分析

中國的城市化之路,盡管受政治、經濟、社會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卻始終是一個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與城市化相伴而行的是人口遷移和流動。

農業人口向城鎮遷移速度放緩。我國的城鎮化發展經曆了前一階段的增長型階段,正在向發展型轉變。麵臨著城鎮化新階段下的科學規劃、布局合理、建設基礎設施、推進戶籍改革等多重任務和經濟轉型升級的巨大挑戰,積極穩妥的推進農業人口城鎮化不僅意義重大,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探索出一種不同於舊的人口遷移的模式,符合城鎮化發展和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模式。

一個區域的資源和環境決定著其經濟社會發展規模,如果資源合理開發、良性循環會使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反之,會阻礙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適度人口規模是指某一區域內的人口在其可支配的環境資源內,獲得最好的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它反映了該地區的人均占有土地麵積、資源數量、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係。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規劃的適度人口規模為1800萬人,土地麵積為16410平方公裏,其中建設用地為3333平方公裏,每平方公裏建設用地承載5400人,北京市現在人口2114.8萬人,每平方公裏建設用地承載6345人。

仍以農村遷往城市為主。我國還處在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階段,就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經濟水平而言,就業、養老、住房、教育、醫療等待遇資源,還是城市要優於農村很多的,農業人口的城鎮化願望比較強烈。農業人口希望獲得就業,並以此為機會獲得城鎮社會身份,從而能享受到城鎮優越的公共資源和社會福利,而不是隻是變為城市常住人口。有序的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這些農業轉移人口的核心要求。

部分農業人口遷移的不穩定性。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農民工是一個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動態過程,近些年農民工回流現象在很多地方比較明顯,如果輸出地的社會、經濟環境穩定發展能為農民工提供回鄉創業的機會,那麼相比不能落腳紮根的城市,會有一部分農民工選擇回家。有學者認為,中國農村外出就業的勞動力主體始終處於一種回流狀態,並未成為輸入地穩定的居民,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欲望更強烈。農民工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的現象大量存在,這是研究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必須要注意到的重要特點。

總之,我國城鎮化的最大特色就是農業人口轉移規模大,而且市民化程度低,解決農業人口的市民化問題,是一個包含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領域交叉的係統工程,對當前農業人口轉移的路徑和進程進行科學評估,是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選擇切實可行的市民化路徑的重要前提。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本文係2015年河北省社科聯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041226)

責編/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