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化改革與構建社會良性運行機製(3 / 3)

其次,從改革的進程看,社會體製改革已經成為與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並重的領域。當前社會建設麵臨的諸多難題都與社會體製改革滯後有關,需要通過深化社會體製改革創新社會建設。我國社會體製改革和社會建設已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顯著提高。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係已基本形成。

此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亦進展明顯。我國已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題,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關鍵是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使我國能夠在保持較高發展速度的同時維護形成動態的平衡關係。

第二,我國社會平衡機製建設還麵臨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首先,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社會福利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由於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係也是城鄉二元體係。城鄉二元化的戶籍製度是打破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最大障礙。深化戶籍製度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保障體係的切入點。2014年通過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製度改革的意見》開啟了全麵深化戶籍製度改革的序幕。該戶籍製度改革方案有助於使公民皆享有教育、就業、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有助於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係。

其次,社會治理的理念和方式還有待創新,還需要通過深化社會體製改革,創新社會治理。一方麵,在理念上,應該變管治理念為共治理念。社會治理不是簡單地維護社會穩定,而是要達到執政黨、政府、社會、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執政黨和政府要努力推進社會體製改革,調控、引導、服務和整合社會。另一方麵,在社會治理的方式上,應該逐步擯棄運動式思維,重視製度建設。運動式治理的優點是效率高,見效快,缺點是治理成果缺乏相應的製度鞏固,容易出現反複。運動式治理的缺點決定了針對同一問題不得不發動多次運動。製度化治理有助於鞏固社會治理成果,節約社會治理成本。在社會治理上,應以製度化治理為主,運動式治理為輔。

再次,嚴重惡化的生態環境成為我國社會平衡機製形成的最大製約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不僅重視汙染治理,還非常重視製度建設和立法工作。然而,由於尚未實現工業化,經濟建設對環境的負麵影響仍將是巨大的。嚴重惡化的生態環境已經影響到了公民的生存質量和國家安全。生態環境保護不僅僅是環境問題,還涉及到複雜的利益糾葛。單靠環境保護部門的努力是無法扭轉局勢的。從改革的角度看,應重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此外,生態環境保護是個需要全民努力的係統工程。應努力改變公民的看客心態,構建環境保護的全民參與機製。唯有如此,才能遏製住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

統籌改革全局,推進社會動力機製和社會平衡機製的協調發展。社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係統,構成社會的各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它們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構成了社會這一複雜的有機體。隻有理順了係統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係統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才能夠相互促進,形成社會良性運行機製。因此,改革是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改革的順利推進需要各領域改革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任何一個領域改革的滯後都會影響社會活力的發揮和社會公平的實現。隻有統籌改革大局,使各領域的改革協調進行,社會動力機製和社會平衡機製才能協調發展,從而形成社會良性運行機製。

從我國改革開放的曆史看,改革雖然是首先在經濟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但從改革之初,改革的內容就包括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改革兩個方麵。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其他領域的改革逐步展開。可見,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社會動力機製建設和社會平衡機製建設從未中斷過,隻不過二者前進的步伐不盡一致。

深化改革是為了促進社會動力機製和社會平衡機製的良性互動,使社會發展能夠兼顧效率和公平。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主要是通過市場取向的經濟體製改革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新階段則是全麵改革、重點突破,以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帶動各領域的改革,建立合理的利益格局,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良性運行機製。隻有堅持這個方向,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體現出其相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優越性。

(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濰坊學院思政部教師)

【注釋】

①[美]費裏喬夫·卡普拉:《轉折點:科學、社會和正在興起的文化》,衛颯英、李四南譯,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年,第61頁。

②③李以渝:“怪圈論—一種新係統理論”,《大自然探索》,1994年第4期。

責編/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