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開始探索社會良性運行機製的構建。我國已經在社會運行機製建設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仍需要深化改革來解決社會運行機製建設麵臨的深層次問題。
構建社會良性運行機製的前提
建設社會良性運行機製首先要在觀念上實現從“機械論”社會觀到“機製論”社會觀的轉變。社會良性運行機製的構建需要從主要依靠外在的、強製的力量維持社會運行的理念轉向根據事物內在的相互作用規律創造性地進行社會治理。
自近代以來,人們對社會的認識深受牛頓機械論世界觀、笛卡爾還原論哲學的影響。社會一度被視為一台機器,人們習慣於像對待機器一樣以強製的方式管理社會。現代科學革命改變了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宇宙被視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的各個部分必然是相互關聯的,並且隻能作為宇宙過程的模式來理解。”①作為宇宙的一部分,社會也是個複雜的係統。我們對人類社會的認識應從“機械論”社會觀轉向“機製論”社會觀。
機製作用的原理在於事物內部各構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在係統內部,隻要各構成要素的相互作用足夠複雜,就可以形成係統運行機製。因此,機製與係統的結構有關,是事物的結構產生機製。具體地說,是怪圈結構產生機製。怪圈是“係統不同層次之間自我相關、自相纏繞的結構形式。”②現代科學通過對物質、生命、人體、思維、宇宙等複雜事物的研究發現,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怪圈現象。怪圈“可能產生悖論,也可能不產生悖論,可能導致事物‘惡性’發展,也可能導致事物‘良性’發展,這兩類怪圈可分別稱之為‘劣圈’與‘優圈’”。③“怪圈結構產生機製”不僅說明了機製的起源,而且說明機製是可以設計的。
機製作用的原理說明,社會運行機製既有可能發展為良性運行機製,也可能朝相反的方向發展。把握社會內部各構成要素相互作用的原理,是形成良性社會運行機製的前提。由此,改革必須根據社會自身的運行發展規律進行。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忽視了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結果造成了社會運行機製的失衡。因此,樹立科學的社會觀,掌握社會運行的規律,是構建社會良性運行機製的前提。
通過深化改革構建社會良性運行機製
通過深化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動力機製。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教育科研為人才保障,以改革為動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社會動力機製。
第一,教育科研事業的快速發展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障。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涵蓋各年齡段、能夠滿足多種教育需求的多層次教育體係。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經濟的騰飛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當前中國的教育水平與世界一流的教育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是當前我國社會動力機製的最大短板。教育領域的問題源於教育體製、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相對落後。提升我國教育的整體水平應該以深化教育體製改革為切入點。通過推動教育體製改革激發教育係統的活力和創造力,實現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
第二,改革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推動力量。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的曆史進程,我國的經濟從此踏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我國的改革在實踐中逐步發展為涉及各領域的全麵改革,改革使整個社會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隨著各項改革的展開,中國社會發展的動力機製逐步形成。深化改革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事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戰略抉擇。和改革探索一樣,我國的社會發展戰略也經曆了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改革開放之初,經濟建設被視為發展的核心內容。我國的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道路。由此,中國的現代化逐漸陷入了生態困境。如果不改變落後的發展觀,中國社會發展的動力機製將逐漸失效。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中國共產黨對發展的認識也逐漸全麵。在此基礎上,科學發展的理念應運而生。科學發展觀的逐步落實將使中國的社會動力機製繼續發揮作用。
通過深化改革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平衡機製。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整個國家在社會結構、體製機製、利益關係、價值觀等方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民生問題、環境問題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原有的社會平衡機製已經無法解決轉型期中國所麵臨的諸多難題。通過深化改革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平衡機製已經成為各項改革得以順利推進的必要條件。我國的社會平衡機製建設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又麵臨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
第一,我國的社會平衡機製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首先,從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看,社會平衡機製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經曆了一個發展過程。隨著總體布局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所涵蓋的內容日益豐富。從總體布局的發展演變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的重點是改造僵化的體製,重建社會動力機製。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一係列新的社會問題的出現,重建社會平衡機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