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與構建社會良性運行機製
公共治理
作者:張淑珍
【摘要】社會良性運行機製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沒能形成社會良性運行機製。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產黨開始探索社會良性運行機製的構建。目前,我國的社會運行機製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時仍麵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應通過深化改革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良性運行機製。
【關鍵詞】深化改革 社會運行機製 社會動力機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社會運行機製包括社會動力機製和社會平衡機製。社會良性運行機製是指一個社會既充滿活力、創造力,又能保持動態穩定、有序的狀態。一個社會能否正常運行、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這個社會能否形成良性運行機製。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缺陷便是社會運行機製失衡。改革開放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良性運行機製開始形成。然而,當前整個社會運行機製仍麵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推動中國式社會良性運行機製的構建。
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沒有形成社會良性運行機製
在經濟上形成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製和過分單一的公有製結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模仿蘇聯模式建立了計劃經濟體製和公有製經濟。由於缺乏實踐經驗,蘇聯模式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唯一模式。蘇共二十大以後,中國雖然開始探索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但也是在蘇聯模式的窠臼下進行探索。1957年下半年以後,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步入了誤區。在生產資料所有製結構上,我國建立了單一的公有製經濟。在經濟體製上,我國建立了僵化計劃經濟體製。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公有製是建立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的。建立在經濟極為落後基礎上的公有製經濟,無法落實每個公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無法激發公民的積極性。僵化的計劃經濟體製對中國經濟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麵影響。在這種經濟體製下,生產者失去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性,勞動者缺乏創造性,社會主義經濟無法體現出其相對於資本主義經濟的優越性。
在政治上形成了權力過於集中的政治體製。與僵化的計劃經濟體製相適應,我國在政治上逐步形成了與蘇聯模式相似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製。其弊端體現為如下幾點:一是權力過分集中。黨和國家的權力向中央的過度集中使民主集中製演化成了集權製,集體領導製度逐步失效。普通黨員和群眾實際上難以享有民主權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民主權利也得不到保障。二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現象非常普遍。三是領導幹部兼職副職過多,工作效率低下,助長了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四是各級幹部受封建主義影響很深。封建專製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不僅普通百姓不能理解何為社會主義民主,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對民主也難有深刻的體悟,更難以把握民主和集中的度。在實際的政治運作中,中國的政治體製逐步演變為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文革時期,民主集中製原則實際上已經形同虛設。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體製無法激發黨員和普通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使執政黨和政府失去了活力和創造性。
在收入分配上形成了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改革開放前,我國的收入分配製度在理論上是依據馬克思的“按勞分配原則”建立的,在實踐中分配製度體現出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在農村,農民收入實行“工分製”。在城市,工人收入實行“八級工資製”。這兩種分配方法在實踐中都走向了平均主義。這種分配製度導致了幹與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局麵,在城市和農村都普遍存在消極怠工現象。這種分配製度過分注重社會公平,其結果是既難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又難以提高生產效率。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分配製度實際上是一種既難以實現社會公平又無法提高效率的分配製度。
在社會結構上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體製。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的頒布標誌著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農民和市民分別被限製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裏,不能自由遷徙和流動。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為中國公民,但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卻截然不同。城市居民享有從出生到死亡的各種福利保障,這些保障由國家財政補貼維持。農村的社會福利水平與城市相差甚遠。這種製度安排客觀上形成了以農補工的工業化道路,使中國用近30年的時間迅速完成了工業化所需的資金積累。但城鄉二元分立體製的負麵效應不容忽視。它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固化和城鄉差距的不斷拉大。社會階層的固化使整個社會缺乏活力,使弱勢群體被邊緣化,使城鄉居民之間的隔閡不斷加深。城鄉二元結構是影響社會穩定的最大因素。
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總結為社會運行機製問題。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所直接針對的是資本主義在社會平衡機製方麵的弊病。因此,我國在社會主義製度建立初期特別重視社會平衡機製建設。過份追求社會平等不僅使社會動力機製失靈、社會平衡機製僵化,社會平衡機製和社會動力機製之間也失去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