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層社會治理中公民參與機製創新(1 / 3)

基層社會治理中公民參與機製創新

公共治理

作者:胡曉明 高榮

【摘要】公民參與可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水平和質量,化解基層社會矛盾,也為政府職稱轉變提供了可依靠的力量,讓基層社會治理最大化地整合資源,滿足各主體的利益和服務需求。同時,公民參與也是促進政府與公民充分互動的手段,更是公民有序、合理表達意見的有效途徑,還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持續性動力。

【關鍵詞】基層社會治理 公民參與 後單位 機製創新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基層社會治理內涵的變遷:從單位到社區

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厘清政府、社會與公民之間的關係以及各自發揮的作用。由“大政府,小社會”到“小政府,大社會”根本轉化,是對政府職能、角色的全麵改變,由管理者向服務者角色的邁進。①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基層社會中依然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和矛盾,並有愈演愈烈之勢。若探尋不到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症結,則對於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和社會關係的處理,以及公民作用的發揮非常不利。

單位: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方式。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物資匱乏,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威脅,黨需要迅速對社會做出相應的管理和服務,才能維護新生政權的穩定。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較為成熟的組織化模式成為了新時期城市全麵組織化的參照物件,即作為新的曆史時期城市基層社會組織主體與骨幹的“單位製”。單位的主要特征是通過將包括黨群團體、軍隊、政府機構、公營企事業的公職人員全部納入供給製的範疇而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成員的全麵控製。單位作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在較為動蕩的社會背景下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其一是將微觀的個體都納入到國家的管理範圍之內,隨時掌握社會成員的動向;其二是最大化地調動各方資源,保障經濟的發展和政權的穩定;其三是進行有效的社會整合,安定民心,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949年至1985年是單位製盛行的年代,單位社會可以成為中國社會的代名詞,基層社會治理主要物件便是單位。單位同時兼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職能,是一個功能和設施相對完備的、能滿足其成員全方位需求的社會複合體。此時,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目標是改進和完善單位的供給製度,形成一套完整的供給體係,使個人的職業和生活在單位這個組織內能被完全規劃,同時實現對組織內成員有效的管理以及控製。

社區居委會: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城市經濟體製改革之後,單位也隨之改製,大批的“單位人”失去了庇護所,失去了與社會、政府連接的紐帶,如何對這部分人進行有效地管理是政府麵對的又一挑戰。社區應運而生,讓社區取代單位成為管理服務的新組織。我國城市社區建設從1985年開始,截止到20世紀90年代,城市基層管理體製開始由單位主導型向街居社區主導型的轉變,2006年,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大力推進公共服務體係的建設,使政府公共服務覆蓋到社區,同時要不斷改進政府公共服務方式。對社區各方麵建設的重視表明政府深刻意識到社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社區逐漸成為提高居民生活滿意度、化解各類矛盾、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媒介。

社區居委會是在原來居委會或單位內部的家屬委員會基礎上,經過規模擴大或改製而形成的新型服務組織,使得城市社會管理及基層社會構成方式發生了變化,社區承擔的工作任務在不斷強化。通過社區建設將分散的社會成員再次組織起來,重新實現社會資源的整合和動員。我國社區建設的動力來源於政府,其目的是發展新的基層社會治理的力量,使廣大群眾參與到政府決策的事務中,保障政治社會的穩定。②

民間組織:基層社會治理的服務組織。由單位到社區的承接過程中,民間組織得到了發展的空間和機會。社區管理範圍的重新劃定、地域規模的擴大、人口數量的增加、文化發展的多元為民間組織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公眾對政府提供公共服務需求的加大以及對服務類型異質性的增多為民間組織的成立提供了主觀條件;關於民間組織成立在政策上的寬鬆為其數量的激增和類型的增多提供了製度條件。

民間組織的屬性和類型是多樣的,每個民間組織都有其自身的主要職責和功能,以滿足社會成員的服務和心理需求。民間組織被視為第三部門,可以提供現階段政府能力無法滿足的需要以及無法觸及的領域。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社會協同力量的充分發揮形成了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培養了社會的自主和自立能力。

“後單位”社會:基層社會治理的全新環境。我國各地區的發展模式有著較大差異,單位製終結讓東北老工業基地受到的影響是最早的也是最深的,有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注意到“後單位”社會的來臨對工業基地各方麵的影響,關注點集中在失業群體的再就業安置和文化思想的衝擊上。但對於何為後單位社會及其特征並沒有給予一個明確的解析。③

後單位社會可以被描述成國家、社會、政府和公民之間關係的重構時期,社會由一元化向多元化邁進,由一維向多維發展,與此同時,各種挑戰、不確定因素以及風險的不斷增加讓社會現狀變得紛繁複雜,城鄉發展及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教育的不公平,收入分配的差距過大,就業壓力大、看病難、房價過高、腐敗現象滋生等都是後單位社會的突出問題。後單位社會可以被理解成一個標簽,這個社會有著其發展階段的特殊屬性,國家更加開放,社會更有活力,政府更為包容,公眾更具理性,但也是矛盾容易激化、群體事件多發的階段。後單位社會的基層社會治理便是以社區和民間組織為主要物件,擴大基層民主的範圍,擴展公眾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渠道,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順利開展奠定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