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八大以來反腐工作特點及意義探析(1 / 3)

十八大以來反腐工作特點及意義探析

公共治理

作者:吳新平 牛少軒

【摘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腐敗問題密集表態,有案必查,形成了持續反腐的高壓態勢。如今,“不敢腐”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廉政建設也已經成為“四個全麵”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大以來,黨的廉政建設凸顯了理論建設嚴謹、製度建設嚴密、作風建設嚴格、組織建設嚴肅的“四嚴”特點,對我國黨風廉政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全麵深化改革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理論建設 製度建設 作風建設 組織建設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十八大以來反腐工作的特點

理論建設體現嚴謹。康德曾言:“凡是在理論上正確的,在實踐上也必定有效”。若想在實踐中做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工作,就必須有一套嚴謹正確的反腐理論作指導。

第一,反腐理念在宏觀上的科學性,即其與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黨建要求是一脈相承的。一方麵,黨的馬克思主義階級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要求其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我們黨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顯著標誌①。腐敗現象傷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也背離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十八大以來,中央高調倡廉、高壓反腐的態度,反映了其踐行黨的宗旨,保持黨的純潔,堅決服務人民的特質。另一方麵,十八大以來,黨的反腐工作的幾個突出理念,集中反映了以“兩個務必”、“三個代表”、“四個堅持”為主要內容的黨建要求。可以說,十八大以來,黨的反腐工作與黨的宗旨和黨建要求是一脈相承的,具有理論根基的科學性。

第二,反腐手段在微觀上的穩妥性。“標本兼治,治標先行”和“糾‘四風’,正社風”是開展反腐的兩大切入點。其中“標本兼治,治標先行”是關於反腐倡廉理論上對原先“三個更加注重”理念(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製度建設②)的修正,這一修正更加適應了當前的反腐倡廉需要,也巧妙解答了當前反腐倡廉工作中所存在的治標和治本的順序問題,即“當前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③,為其他反腐舉措的推行爭取民眾支持。另外,以解決“四風”問題為突破口、阻力小、收效快,能循序漸進地展開“拍蒼蠅”、“打老虎”,做到潤物細無聲。穩妥的反腐方法論使得當前反腐的每一步更加謹慎紮實,避免了疾風暴雨式反腐帶來的負麵影響。

第三,反腐過程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一方麵,在反腐中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實際上就是對重點論和兩點論的有機統一。“打老虎”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麵。“老虎”時常是“蒼蠅”的保護傘,甚至是腐敗現象的禍首。通過對大案要案和高層高官腐敗案的查處,對熱衷於不正之風的小腐敗者起到了震懾作用④,從而抓住了當前反腐工作的重點;“老虎”、“蒼蠅”是腐敗利益鏈的兩端,強調既懲治“老虎”式的大腐敗,又要打擊“蒼蠅”式的小腐敗,則是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麵,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又體現了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蒼蠅”數量很多,對國家和社會的蠶食不亞於“老虎”的鯨吞,如果任其發展,“蒼蠅”勢必成“虎”。所以,當前反腐在量變質變的哲學關係中,又發展出了要抓早抓小,有病就治,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⑤的反腐理念。

第四,十八大以來,廉政建設理論的構建是對中國特色反腐倡廉理論體係繼承和發展的統一。在領導全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進程中,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初步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⑥,形成了一套中國特色反腐倡廉理論體係。這一理論體係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麵內容:強調戰略地位,認清反腐形勢;築牢思想防線,開展廉政教育;加強權力製約,完善監督機製;堅持防治結合,推進法治建設;深挖腐敗行為,嚴懲害群之馬;服務經濟建設,提供政治保障。而中央高調反腐,保持高壓態勢就是對“強調戰略地位,認清反腐形勢”的繼承和發展。糾“四風”、出台八項規定和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對“築牢思想防線、開展廉政教育”的繼承和發展。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是對“加強權力製約,完善監督機製”的繼承和發展。建立健全約談製度;不斷完善反腐倡廉黨內法規,是對“堅持防治結合,推進法製建設”的繼承和發展。“老虎蒼蠅一起打”,是對“深挖腐敗行為,嚴懲害群之馬”的繼承和發展。減少官員手中權力,下放行政審批權是對“服務經濟建設,提供政治保障”的繼承和發展。不難看出,十八大以來,黨的反腐工作是根植於中國特色反腐倡廉理論體係之中的,它具有極為嚴謹的理論來源。

第五,十八大以來,黨的反腐工作取其精華地對域外廉政經驗進行了借鑒。借鑒新加坡從幼兒園開始抓起廉政教育—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借鑒瑞典的政務公開透明機製—踐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一論斷;借鑒芬蘭一百年前的《公務刑法》—加強製度建設,不斷“完善黨內法規”,“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借鑒香港的廉政公署建設—改革紀檢監察機構;還有美國的財產申報、新西蘭的保稅製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