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報
善行民族風
作者:汪強
本文說報,說的是“報答”之“報”,“報恩”之“報”,“回報”之“報”。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報的基因。
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裏雖沒有直接說到“報”字,但體現報的意思,君對臣如何,臣對君就給予相應的回報。
小的時候,一些不識字的老人經常對我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好人有好報”,“知恩圖報”,更是人們常說的話。
有眾多的文藝作品,講的是關於報的人與事。
善報是對善的肯定。
善報是對善的呼喚。
善報是對善的傳遞與放大。
假如行善者常常得不到善報,還有多少人願意行善?假如行善常常得到惡報,還有多少人願意行善?
曾經有一個時期,同情一些人,救助一些人,不僅難得到好報,反而被視為喪失立場、覺悟不高,不能“進步”。因此,那個時期就很少有人敢向這些人行善。相反,更多的人在這些人麵前顯得凶狠,以至於有喪失人性的行為。
近幾年來,常常有人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路上遇到跌倒的老人,扶還是不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社會出了問題,一些人扶起老人並將老人送往醫院,不僅沒有得到好報,反而被誣陷,既費工夫又花錢。
因此,該報恩而不報,是對善的消解。以怨報德,恩將仇報,更是善的大敵。
報恩的前提是知他人之恩。
有些恩是很容易知的。一個人掉進了水中,差點被淹死,另一個人將他救上了岸,這個恩容易知。一個人身無分文了,沒錢買車票,沒錢吃飯,另一個給了他錢,這個容易知。一個人總是找不到對象,一個熱心人給他介紹了女朋友,讓他有了美滿的婚姻,這個恩容易知。
有些恩則不容易知。
曾經聽到這樣的故事:一位先生的孩子在國外留學,患了急病。當他趕到國外時,醫生已經治好了他孩子的病。為了表示感謝,他在醫生麵前下跪了。而醫生也立即跪了下來。原來,在這位醫生看來,不是他有恩於患者,而是患者有恩於他。患者有恩於他?弄錯了吧?沒錯!他認為患者對他有兩個恩,一個恩是讓他看病是信任他,一個恩是讓他看病增加了他的收入。反觀國內,能知患者之恩的甚少。
比爾·蓋茨將數千億美元捐給慈善事業,他說,這是回報社會。既是回報,那就意味著他認為社會有恩於他。有什麼恩呢?他沒有說。依我分析,他的員工有恩於他,他的產品消費者有恩於他,他的競爭對手有恩於他……也可以說,全社會每一個人都有恩於他,因為他搞生產是要消耗資源的,這資源本來屬於所有人的,現在讓他用了,不是有恩於他嗎?類似這樣的恩,有些企業家是不知道的。
隻想到自己有恩於人,不知他人有恩於己者,隻有施舍,難得報恩。
當吳菊萍伸出雙臂去接從10層樓上掉下的孩子時,當她因接孩子骨折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時,她沒有想到會得到物質的與精神的獎勵。她隻是為了救孩子,並不圖自己得到什麼。這就是不圖報。不圖報,體現了她的一種境界。
吳菊萍不圖報,但好報接二連三地來了。有精神層麵的:人們將她稱為“最美媽媽”;先後獲得“杭州市傑出職工”“全國三八紅旗手”“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稱號。有物質層麵的:她所在的阿裏巴巴公司給她20萬元的獎勵。在吳菊萍身上體現了行善者不圖報與行善者有善報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