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製度成為眾矢之的
如果你看過《達芬奇密碼》,一定對其中瑞士銀行的保密措施和“黑金”的猖獗過目不忘。幾百年來,“保密”二字如同金招牌一樣讓瑞士銀行贏得世界各地客戶信賴,這裏是全球1/3未公開私人財富所在地,這裏吸收離岸財富逾2萬億美元,這個全球最富裕的歐洲小國也因此披上了“避稅天堂”的外衣。
菲律賓前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在1965年底就任,在20餘年的當政期間獲取了巨額非法財富。1986年被追查到在瑞士一些銀行有6億美元存款,直到2003年菲最高法院才作出最終判決,裁定歸政府所有。不僅馬科斯,伊朗的巴拉維、巴拿馬的諾伊裏卡、諾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甚至恐怖嫌疑分子都是瑞士銀行的常客。
馬科斯醜聞案使瑞士銀行陷入窘境,瑞士政府開始要求各銀行在需要配合進行司法調查時提供相應的信息,並禁止銀行為非法錢財提供任何掩護。而曾經是瑞士銀行最大賣點的“客戶信息保密製度”也成為了眾矢之的。
“瑞士銀行從來都不是100%絕對保密”
“9·11”事件之後,美國要求各國提供司法協助,以幫助追查恐怖分子之間的金錢來往。雖然瑞士凍結了多個可疑賬戶,但美國仍然視瑞士的銀行保密製度為眼中釘。歐盟也多次要求瑞士廢除銀行保密製度,以防止歐盟國家居民逃稅。
為了保住保密製度,同時不得罪自己的貿易夥伴。2004年,瑞士花10億瑞士法郎(合6.5億歐元)來維持銀行的保密權。這筆錢分為5年流入布魯塞爾的聚合基金,用來支持歐盟的貧窮地區。
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讓瑞士銀行保密製度再次經受考驗。美國先以瑞銀集團幫助美國富人逃稅為由,把這個瑞士最大的銀行告上法庭,瑞銀不但交了巨額罰金,還破天荒提供了兩百多名客戶名單。2009年,法國政府也拿到了一份法國人在瑞士銀行開設秘密賬戶的名單,該名單包括3000個未向法國稅收當局申報的法國納稅人。
2008年10月21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0個國家中的17個一致將瑞士列入稅收天堂的黑名單。迫於壓力,10月25日至11月4日10天內,瑞士分別與英國、德國、希臘簽署了新修訂的雙重征稅協定,瑞士政府將對外國居民在當地銀行的賬戶實施稅收扣繳,然後轉交給該國政府。
瑞士銀行堅守了三百餘年的保密製度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毀滅性的的破壞,甚至連瑞士銀行家協會發言人詹姆斯·納森都站出來說:“外界流傳所謂的瑞士的銀行的保密性,實際上從來都不是100%絕對保密的。”
稅收信息自動交換宣言最早2017年生效
今年5月,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年會上,包括瑞士、中國在內的四十多個國家簽署了一項稅收信息自動交換宣言。也就是說,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或將定期每年自動向四十多個簽約國政府傳遞瑞士銀行客戶的金融信息。這些信息包括銀行賬戶餘額、利息、股息和其他金融收入等。普遍認為,根據這項新規,延續幾百年的保護銀行客戶隱私的傳統就此終結。
經合組織強調,這一宣言並不具有法律強製力,因此目前瑞士銀行並不需要立即開始傳遞客戶信息。經合組織將在今年9月細化相關標準,而宣言最終能夠正式實施還需要簽署國對國內相關法律進行修改,因此最早也要到2017年才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