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在競爭中成長的紅孩子(5)(2 / 3)

這時候,李嘉誠終於發現自己這麼多年努力學習、艱苦創業的另一股鮮為人知的動力:他一直在深愛著默默關注他的學業和事業的表妹;他一直在努力用成果證明自己能夠配得上才貌雙全的表妹。出身名門、聰穎好學的莊月明,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英華女校中學畢業之後,莊月明不僅獲得了香港大學的學士學位,而且還曾經留學日本明治大學。

同李嘉誠一樣,在莊月明的內心深處,對於奮力拚搏、大創事業的李嘉誠也是敬佩非常。盡管李嘉誠為人相當含蓄,感情從不外露,但是莊月明仍然能夠深深體會出李嘉誠那種“並不是為賺錢而賺錢,而是要自立,要充分顯示自己能力和實力”的頑強精神,而這一點,卻正是莊月明所愛戴的。

從此,莊月明默默地將自己的事業同李嘉誠的事業聯係在一起,在默默關注李嘉誠的學業和事業發展的同時,既為他不要命地工作感到擔心,也為他每獲得一個巨大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興。

有情人終成眷屬。1963年是李嘉誠在人生的道路上最為幸運和幸福的一年,這一年,他終於娶了他心愛的表妹,這使他的事業如虎添翼,既得到了一位賢內助,又得到了一位強有力的幫手。

磨礪意誌的鋒刃

1950年的夏天,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五萬港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

這個時候,李嘉誠僅僅統率著兩個衣衫襤褸的手下,在一條小溪邊的幾間破舊的房子裏,在昏暗的燈光下,侍弄幾台老掉牙的壓塑機,夜以繼日的開辦他的工廠。

開辦之初,每天工作16個小時的廠長李嘉誠身兼數職。每天大清早就出門聯係業務,也就是香港稱之為“碰早”的工作。為了省錢,他不坐公共汽車,全靠兩隻腳東奔西走,這時候的他是今天勤勞的香港人所互勉的“走得快,好世界”的集采納、推銷工作於一身的“行街客”。這僅是前奏,回廠之後,一天的緊張工作才算正式開始。這時候,他既是埋頭工作的工人,又是傳授技術的師傅,還是一廠之長。到了晚上,李嘉誠一頭埋在書桌前搞設計,以便第二天工人能照圖施工;他又是一個勇於創新的革新能手,一名名副其實的工程師。到了深夜,便是李嘉誠自修各門功課的時間,這時的李嘉誠又成為一名勤奮的學生。

在創業最初的一段時期,李嘉誠憑著自己的商業頭腦、“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發了幾筆小財。但不久之後,一段噩夢般的慘淡經營時期來臨了:朋友的違約食言,令工廠出現嚴重的虧損,使李嘉誠憤慨到極點,也震撼到極點。無論如何,這確實是他意料之外的。

這段時間,痛苦不堪的李嘉誠每天隻知道睜著布滿血絲的雙眼,忙著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應付不斷上門威逼他還清原料費的原料商,應付著不斷上門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尋死覓活的工人們。

工廠麵臨破產,員工們麵臨失業的威脅,使得即使在拚命工作的人們,也心神不定。

急喘未停的工廠,本來可以再接單、再申請貸款,重振旗鼓,扭虧為盈,但因為工廠虧損,行將倒閉。災難,逐漸表麵化。

可怕的是銀行不但不給貸款,反而停止原來預定的貸款。原料商不再提供原料。

李嘉誠自己也不知道他在這些日子裏,是怎樣在百感交集的情況下一分一秒地熬過來。

充滿必勝信心的李嘉誠,做夢都沒想到,在他獨自創業的最初幾年裏麵臨了種種失敗後,隨之而來的是滅頂之災。

這時候,失敗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敗之後是否仍有信心,是否能夠繼續保持或者重新擁有清醒的頭腦。

李嘉誠感到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時間卻老是那麼少,老是不夠用。那麼,現在關鍵的第一步是穩定軍心,重新樹立員工對工廠的信賴和增強相互之間的凝聚力。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尋找一批經驗豐富的塑膠人才,重新組織一批精幹的隊伍,由小到大,穩打穩紮,趕在工廠徹底崩潰之前扭轉過來。

李嘉誠一邊振作地想著,一邊又習慣性的拿起紙筆,重新設計塑膠產品,繼續研究新的發展方案……在後來的人生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李嘉誠先生,就是腳踏實地從艱苦卓絕的過程中走出來的。今天的人們,已經精辟地分析出李先生“勤、儉、誠、信”的成功之道,然而,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李嘉誠先生自始至終的驚人意誌力驅使下所顯現的頑強的事業精神。可以說,無論在人生,或者事業上,李先生都是一個活在自己意誌裏的人。

正是在這種頑強意誌力的支撐下,李先生才得以順利度過人生與事業上的種種磨難,而且,更為可貴的是,他在創業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候,仍舊沒有放棄對理想、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特別是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就已經具備千萬港元的身價,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事業享樂人生,而是鍥而不舍地繼續拚搏,直至三四十年後的今日,仍然衝鋒不止,奮鬥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