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在競爭中成長的紅孩子(5)(1 / 3)

所有關於推銷技能的一切,對於生性靦腆,常常在陌生人麵前顯得較為拘謹、內向的李嘉誠來說,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工作。

最初,李嘉誠每次出門向客戶推銷產品之前,心情十分緊張。所以總是在出門前或者在路上把要說的話想好,準備充足,並且練了又練。

漸漸地,李嘉誠發現自己不僅推銷有術,而且大有潛力。他天生有一種十分有利於他當推銷員的性格,那就是他與生俱來的敏銳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他總是能夠憑著他的直覺和第六感官,第一眼就看出自己麵對的客戶是什麼類型的人物,並且能夠馬上了解客戶的心理、性格。這樣,李嘉誠開始掌握或者也可以說具備了一套適合他自己的獨特且出色的推銷術。

李嘉誠認為,在從事推銷工作的時候,自己必須要充滿自信,且又十分熟悉推銷的產品,盡最大的努力,設法讓客戶感到你的產品是廉價而且優秀的。

並且,最重要的是,要時刻注意客戶的心理及其變化,時刻使他們有興趣聽自己講述,而不認為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

李嘉誠從來不喜歡高談闊論,他認為從事推銷工作,至為關鍵的有兩點:

一是勤力;二是創新。

慈祥的母愛

李嘉誠的母親莊碧琴是一位刻苦耐勞、善良賢惠的母親。她出身名門,幼承庭訓,同李嘉誠的父親一樣滿腹經綸。而且,特別是李嘉誠的父親病逝之後,這位堅強的母親,獨立撫養三個尚未成年的兒女,在貧困的生活中掙紮求存。

生活中不間斷的磨難,工作上層出不窮的重重壓力,使得本來就很沉默內向的李嘉誠開始變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隻是默默地做事和學習。李嘉誠的母親常常用一種令人揪心的目光探詢地凝望著他的兒子,每每看到兒子瘦小蒼白的臉,她心裏既難過又害怕。盡管兒子從來不說,她也能理解兒子痛苦的內心世界,她怕極了,她怕生活的擔子太沉重,會壓垮她心愛、懂事、極具孝心的兒子;她怕殘酷無情的命運在奪走她的丈夫之後又將猙獰的魔爪再度伸向她的兒子。於是,揪心而又無能為力的母親隻好祈禱著,她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每天早晨和深夜必定去佛堂叩拜菩薩。她是那樣虔誠地叩拜著,以致常常令她瘦弱的雙腳紅腫和麻木。

為了減輕李嘉誠對家庭的負擔,像天下所有勤勞、善良、慈愛的母親一樣,李嘉誠病弱的母親每天夜以繼日地替人家縫縫補補,掙一點微薄的錢維持生計。幾乎每天深夜,正在自修的李嘉誠必定會催促母親早些安歇。而母親也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著辛苦工作十幾個小時後又在刻苦學習的兒子,慈祥的母親就會悄悄端上一碗兒子最愛吃的潮州白粥。每當這時候,李嘉誠就會心疼地希望母親不要為自己太過操勞,然後,他會閃亮著眼睛告訴母親,他今天工作、學習的收獲,並對母親講述他的誌向,他周密的打算;再同母親一起展望他們家的美好將來。最後,李嘉誠一定會信心十足地告訴母親:

“阿媽,你信我,我會成功的!”

母親在這時候,含著眼淚感動地、愛憐地看著兒子,看著她從來都是默默忍受一切苦楚,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兒子,她總是開心地連聲說:“我信!阿誠,我信!”

在李嘉誠成長的道路上,母親對李嘉誠的影響是巨大的。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裏,母親仍然教育她的兒子堅持誠實、善良的做人準則。

在李嘉誠早年創業時期,在事業上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母親慈愛的光輝是李嘉誠奮力拚搏時的精神支柱,母親永遠都是兒子的大後方,永遠都是以極其欣賞的目光注目著她的兒子,支持著她的兒子。

李嘉誠對母親非常尊重,總是想盡一切辦法使母親開心。在母親患病入院治療期間,李嘉誠細心護理、關懷備至,無論工作多麼繁忙,每天晚上的時間,他必然是和妻子一起與病榻之中的母親度過。

青梅竹馬,一世的情緣

時間回溯到1940年的冬天,11歲的李嘉誠正在用他好奇的目光注視著香港這個花花綠綠的新奇世界。舅父莊靜庵笑嗬嗬地領出一個穿著校服的七歲大的女孩子,並告訴李嘉誠,這個小女孩就是他常聽父母談起的月明表妹。

這時候,雖然生活十分清苦,但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李嘉誠和莊月明,卻是在一起度過了一段快樂的童年時光。李嘉誠常常講中國的地理知識和曆史故事給表妹聽,而莊月明也常常教李嘉誠改掉鄉音、學說廣東話,並且自告奮勇地當起李嘉誠的英文教師,幫助他補習英文。

這段快樂的童年時光,對於李嘉誠來說結束得太快了。1943年父親去世,身為長子的李嘉誠為了幫助母親照顧全家,便不得不中途輟學,並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失去學業的痛苦,對於酷愛學習、剛剛跟上香港的學習進度的李嘉誠來說,打擊之巨是可想而知的,李嘉誠也為此流盡了傷心的淚水。

這之後的漫長歲月裏,拚命工作的李嘉誠,也在拚命學習,即使再乏,再累,他也咬著牙堅持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用一種情深款款的目光注視著表妹,開始喜歡有意無意希望更多地知道關於表妹的消息,開始愈來愈不自主的關注表妹的行蹤。直到有一天,李嘉誠在學業上和事業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心靈深處一種強烈的渴望——他需要愛人,也需要被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