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在競爭中成長的紅孩子(4)(1 / 3)

據說這裏有一個傳統,大凡書香門第的子女,必需品學兼優。特別是李氏家族的子女,或者來自家庭的熏陶,或者來自周圍環境乃至學校的壓力,或者他們身上本來就有刻苦好學的遺傳因子。反正這些學子們,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勤奮學習,並且都暗暗地相互競爭。

在這個和睦的大家庭裏,有一個麵積雖小但藏書卻非常豐富的小書房。童年時期李嘉誠的大部分時光,就是在這塊狹小卻遼闊的天地裏度過的。每天放學回家後,他就像一隻勤勞的小蜜蜂,悄悄飛進他的小書房。他太愛看書了,書多好,那麼詳細地告訴你許多你從來不曾知道的東西,那麼認真地教會你做人處世的道理。書真好,看書太好了。李嘉誠這樣想著。

大凡有誌之人,無論年長、年幼,隻要心裏一旦有了宏大的目標,就會有永不枯竭的動力之源和永不氣餒的行動。所以李嘉誠一有時間就躲在小書房裏,如癡如醉的看書,海闊天空地考慮他的問題。即使有很多書他不能看懂或者似懂非懂,但他仍能夠憑著他天賦的聰穎去領悟,以及運用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咀嚼得津津有味。充滿吸引力的小書房,占據了李嘉城心靈的空間,使他始終感受著生命的寶貴、生活的溫馨。

看書越多,他越感覺到自己知識的貧乏,便越是廢寢忘食、如饑似渴地學習。

在書房小小的天地裏,李嘉誠常常做著博學及第、衣錦還鄉的好夢,他對那些精忠報國的有識之士敬佩不已。在這塊奇特而神秘的天地裏,他認識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嶽飛,從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李嘉誠深深懂得了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尊嚴;也深深懂得了鄉土之於生命,祖之於人生的重要意義。

曆經血腥的災難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開始蹂躪這片土地上善良而勤勞的人民。整日整夜,日本人的飛機對著潮州地區狂轟濫炸,整個潮州地區如同災難中的中國一樣,處在生死存亡之中。

這時候的李嘉誠正隨父轉入崇聖小學讀書,這一天刻在李嘉誠的記憶裏,這是李嘉誠在家鄉崇聖小學的最後一節課,這是一節曆史課。李嘉誠深深記得曆史老師是如何含著眼淚告訴同學們,此時中國麵臨的災難,什麼叫做國家的恥辱,什麼叫做民族的衰亡。李嘉誠忘不了曆史老師嘶啞的哭音:

“同學們,我們不要做亡國奴啊!”

從崇聖小學轉入郭壟小學擔任校長的父親,這幾天剛好從郭壟返回潮州休息,潮州淪陷之後,日本人到處燒殺奸擄,無惡不作,一切都處在白色恐怖之中,戰爭的威脅籠罩著失魂落魄的人們。即使潮州與郭壟近在咫尺,父親卻再也無法取回留在郭壟的行李。整個潮州城內的人們開始四處投親靠友,往農村、往偏僻的地方走,以圖生存。父親帶著一家大小隨著逃難的人流躲到鬆坑的一個親戚家裏。即使是這樣,還是不斷聽到從頭頂呼嘯而過的炮彈聲、失去親人的撕心裂肺的哭聲,看見不遠處整片整片的村莊被燒成猩紅的火海,甚至燒紅了低垂的天空。

李嘉誠顫抖地、非常恐懼地注視著這慘痛的一切,特別讓他毛骨悚然的是,經常在夜半更深的時候,突然聽到那些受過極度驚嚇,甚至神經失常的幸存者淒厲的慘叫。每當這時候,李嘉誠總是抱著雙腿坐在床上,凝視著窗外黑沉沉的夜空。他不止一次聽到過大人們在一起議論,從而得知日本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島國。他想起以前曾經讀過的民族英雄嶽飛、文天祥的故事,他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就應該失去家園,慘遭屠殺。

背井離鄉

1940年的冬天,是四季如春的潮汕地區有史以來最肅殺、最寒冷的一個冬天。少小的李嘉誠隨家人開始了真正的背井離鄉,準備逃離戰亂,前往香港。

李氏一家冒著隨時都有可能被殺的危險,躲著不時而來的冷槍冷炮,爬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一路風餐露宿,曆盡千辛萬苦,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就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

像所有經曆戰亂而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人們一樣,潮州淪陷,迫使父親帶領全家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香港另謀生路。如果不是戰亂,如果李嘉誠不來香港,如果沒有接踵而來的種種不幸,或者直到今天,李嘉誠仍在他的家鄉潮州度過他受人尊敬的書墨生涯,並過著平凡且清貧的田園生活。然而,命運使他們走出了麵線巷,開始了李嘉誠生命中第一次置生死於度外的奔波流徙,使他走出了象牙塔,步入並改變他滄海桑田般的曆史,使他得以大顯身手地馳騁於國際商界,以及成為芸芸眾生中的英雄豪傑。

從此以後,在長達半個世際的奮鬥生涯中,李嘉誠是以他的能力而不是僅以他的財富,向世界顯示他的價值,向人們有力地證實他的價值。

走出狹長的麵線巷,李嘉誠開始經曆他生命中第一次刻骨銘心的轉折。

接受西方教育

寄居在舅父莊靜庵家裏的李氏全家,像世界上所有岌岌可危的家庭一樣,猶如汪洋中的一條小船,麵對弱肉強食的香港社會,隻有無能為力地聽任隨時而來的狂風暴雨的衝擊、做苟延殘喘地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