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在競爭中成長的紅孩子(4)(3 / 3)

步入社會的第一課

1943年的冬天對於剛剛失去父親的李嘉誠來說,是十分漫長的。

這個冬天深深地刻在李嘉誠的記憶深處,是他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

為了安葬父親,李嘉誠含著眼淚去買墳地。按照當時的交易規矩,買地人必須付錢給賣地人之後才可以跟隨賣地人去看地。賣地給李嘉誠的,是兩個客家人。李嘉誠將買地錢交給他們之後,便半步都不肯離開,堅持要看地。

道路出奇的泥濘,不時有夾著雨點,寒意逼人的北風撲麵而來……仍舊沉浸在失去父親巨大的悲痛中的李嘉誠,想這連日來和舅父、母親一起東奔西走,總算湊足了這筆安葬父親的費用。想著自己能夠親自替父親買下這塊墳地,心裏總算有了一絲慰藉。

這兩個賣地人走得很快,李嘉誠一步接著一步地緊跟不舍。然而,不幸的是賣地人見李嘉誠是一個小孩子,以為好欺騙,就將一塊埋有他人屍骨的墳地賣給他,並且用客家話商量著如何掘開這塊墳地,將他人屍骨弄走……可是,他們並不知道,李嘉誠聽得懂客家話。

李嘉誠震驚地想,世界上居然有人如此黑心、如此掙錢的人,甚至連死去的人都不肯放過,想到父親一生光明磊落,即使現在將他安葬在這裏,九泉之下的父親也是絕對得不到安眠的。

而且,李嘉誠也深知這兩個絕不會退錢給他,就告訴他們不要掘地了,他另找賣主。

買地葬父的幾番周折,深深地留存在李嘉誠的記憶深處,使他不僅上了一堂關於人生、關於社會真實麵目的教育課,而且對於即將走上社會、獨自創業的李嘉誠來說,這是第一次付出沉重的代價所吸取的相當痛苦的教訓,也是李嘉誠所麵臨在道義和金錢麵前如何抉擇的第一道難題。這促使李嘉誠暗下決心:

不管將來創業的道路如何險惡,不管將來生活的情形如何艱難,一定要做到在生意上不能坑害人,在生活上樂於幫助人。

家貧如洗的李嘉誠,從買地葬父這個事情上表現了超乎常人的美德。

這在即使是成年人,即使有較好的家境,在遭受到如此殘酷的打擊之下,是很難做到這種理智的舉動的。這件事情不僅反映了年少的李嘉誠隱忍與善良的非凡心智,而且更體現了李嘉誠小小年紀就擁有的豁達與寬容,以及遇事果斷幹脆不斤斤計較的大將之風,從而注定了李嘉誠必成大器的將來。

挑戰坎坷命運

父親去世以後,李嘉誠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首先,他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鍾表行業的工作是一個要全神貫注、細心謹慎的工作,大家都在沉默地幹活,因此客商來參觀車間、選購產品、商務洽談也是很輕聲地進行。李嘉誠來到這裏之後,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

不僅如此,在端茶倒水期間,勤勉而靈巧的李嘉誠不放棄任何一個吸取新知識的機會。雖然他的勤雜工作做得很好,但是,他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逐漸掌握了鍾表的裝嵌、修理以及各款鍾表使用的性能和特點,因此,很得身為老板的舅父莊靜庵的賞識。

不久,舅父發現李嘉誠的年齡雖小,但很懂得且有耐心去招待客商,就將他調入高升街的一間鍾表店當店員,以便日後有更好的發展。

這時候的李嘉誠隻有初中文化程度(而且連初中都未曾讀完),即使他在人前再勤勉、再平靜地幹活,但在內心深處仍然活躍著十分強烈的求學渴望,他並沒有因為沉重的家庭負擔、辛苦的工作而放棄自己的學業,他一直在刻苦自學,並且一直在暗暗地希望,在拚命奮鬥幾年之後,能夠掙上一筆錢,一筆維持全家的生活以及弟弟妹妹念書和自己踏入校門接受正規教育的學費。

推銷工作,從零做起

辛苦且困難的三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成長為精瘦而且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

17歲的李嘉誠在一間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褲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行街仔”的推銷生涯。當今世界上很多傑出的企業家,十有八九從事過推銷工作且有卓越成績。

推銷員是一門十分複雜而且不容易學會的工作。

甚至直到如今,在商界仍然有很多人認為一個優秀的推銷員是天生的,而不是學成的。無可否認,推銷員的確是一門需要極具耐心、細心,又必須時刻有創意的工作。它要求你必須做到能夠讓人們信賴你,微笑著將自己的錢放進你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