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在競爭中成長的紅孩子(4)(2 / 3)

一到香港,李嘉誠就發現什麼都不對了,這個世界完全不像他的家鄉,這裏的人們也不像潮州家鄉的人們那樣敦厚、質樸。年少的李嘉誠開始感覺到這是一個“金錢至上”的世界,即使是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也顯得十分淡漠,大家都在“搏命”都在“賺錢”。一貫與父親一起享受博學多知、受人尊敬滋味的李嘉誠敏感地發現:這個地方要人尊敬你的不是知識而是金錢。於是,李嘉誠內心開始有了一種倍受冷落、傷害的失落感。這些問題,他沒法也不敢去問一直在為全家生計而奔波操勞的父母,他隻是暗暗地、傷心地想著這一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嗎?還是世界真的變了?

盡管有糾纏不清的困惑,李嘉誠還是沒有失望,沒有失去信心,他還是充滿鬥誌地實現自己學業的理想。

在親友們的幫助下,李嘉誠進入香港的中學繼續初中學業,開始比較正規、係統地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接受殖民主義教育。

從潮州的傳統文化到香港的殖民教育,無論在教育製度、教育內容或教育形式上都有天壤之別。

這裏使用的幾乎都是英語教材,使李嘉誠複雜的內心世界又增添了一份學業上的惶恐不安。雖然功課困難重重,但是,對於生性倔強且做事從不半途而廢的李嘉誠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挑戰。

李嘉誠起早貪黑,抓緊點滴時間補課,或許因為他有天生的敏銳頭腦、過人的記憶力,漸漸地,李嘉誠終於跟上了班上的學習進度。

禍不單行——聲聲長嘯驚蒼天

然而,正在李嘉誠躊躇滿誌、刻苦學習的時候,一個巨大的不幸再次降臨到李氏一家人的身上!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為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生病的父親,一邊拚命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為這個家累病的,他想學業有好成績,使父親高興。

貧病交加,臥床不起,但一心負笈桑梓的父親,視李嘉誠的學業比自己的生命還寶貴,為了不使他失學,父親偷偷將自己的藥錢積存下來,供李嘉誠讀書,由此而來,父親的病愈拖愈重,李嘉誠至今還記得,自己每次去醫院給父親送飯,父親不是抱怨太多、太好,就是將飯盒中唯一的一點青菜塞到李嘉誠的嘴裏。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這時候,李家在生活的重壓之下,生存的唯一希望寄托在父親身上,希望他快快病好;病好了便能教書,李嘉誠一家的生活就有著落了。

但是,萬萬沒想到,父親居然沒能挺過那年的冬天,更沒想到一心苦讀,為爭得好成績使父親開心,使父親病情好轉的李嘉誠,從此不得不含著眼淚,萬般無奈地結束了他的學子生涯。

直至今日,李嘉誠仍然記得父親臨終前把他叫到床前,用骨瘦嶙峋的雙手,撫摸著含著熱淚的李嘉誠,哽咽著說:

“阿誠,這個家從此靠你了,你要把它維持下去啊!”

李嘉誠含著眼淚,咬著快要出血的嘴唇說不出話來,隻知道緊緊拉著父親的手,拚命地點頭。

父親與兒子淚流滿麵的深深凝視著,他們彼此都明白,為了維持這個家,接下來就意味著李嘉誠即將告別他的學子生涯,並且要投身到香港社會,開始像父親一樣打工掙錢,像父親一樣養家糊口。奄奄一息的父親想到兒子是優秀的學生,不禁淚如雨下。父親艱難地喘息著,用盡力氣抓住他的兒子,他的寄托,他告離人世間的最後、唯一的希望。

“阿誠,阿爸對不住你……”

直到離去,父親嘴裏還在喃喃地叮囑李嘉誠要有誌氣、好好做人。

“阿爸——”

一聲淒厲的、撕心裂肺的、絕望的哭嚎,像雷霆般震撼著這個風狂雨驟的冬夜。

“唉!要是有錢,姐夫也不至於這麼早就……”少年在悲戚中聽見舅父在勸慰哭得死去活來的母親節哀。

是的,如果有錢!

李嘉誠銘心刻骨地發誓:

我不要窮!不要!!永遠不要!!!

李嘉誠望著體弱多病的母親,望著年幼無知的弟妹,他想起父親臨終前用力握住的手,投向他信賴的目光。他忽然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一種成熟的感覺;他是長子,他必須承擔起這個家庭的重擔,他必須像父親一樣照顧母親,安排好弟妹。他知道,這是他不能推卸的責任,他開始感覺到肩頭沉甸甸的。他走過去,攙扶著母親,輕聲而堅決地說:

“阿媽,我不上學了。我要工作!要掙錢!”

母親愕然地停止了哭泣,呆立了半晌,猛地抱住她心愛而懂事的兒子,哭喊著:

“孩子,媽媽對不住你!媽對不住你呀!”

舅父走過來,看著這悲慘的一家,摸了摸李嘉誠稚氣而鬆軟的頭發,難過得什麼也說不出來。

李嘉誠像大人般安慰地輕輕拍了拍心碎的母親,默默地擦幹自己臉上的淚水,他慢步走到窗前,久久地凝視著夜色深沉、淫雨如注的香港。此時此刻,狂暴的風仍挾著瓢潑大雨在掀翻屋頂,衝擊著那些成千上萬瑟縮在木屋區內的貧民……那些白手興家而成大器的人們,無論是祖輩或者父輩,必然在他的心靈深處曾經鮮明地感受到一種預兆;必然受到一種足以強迫他們克服種種消沉懈怠的力量驅使;必然能夠滿足他們去想象未來環境所激勵而來的目標的實現。隻有這樣,才使他們不惜破釜沉舟地奔赴他們所希望的那方樂土、那種環境,從事他們認為能給他們帶來“點石成金”效果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