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在競爭中成長的紅孩子(3)(1 / 3)

那天吃午飯時蓋茨對微軟件公司能簽成合同一事已信心十足了。然而他仍然有點擔心的是,國際商機公司高層人士向來自視甚高,或許不能正確認識這家幾十人的小公司——但命運又一次成全了他。

蓋茨的母親是個不平凡的女性。除了調教蓋茨和他的姐妹,還在各種社會組織中擔任過重要職務,除前麵提及的聯合道路公司之外,她還擔任過華盛頓大學評議委員這樣顯赫的職位。

瑪麗·蓋茨交遊廣泛,認識許多名流,這一次她為兒子和兒子的公司,以自己的成就和人格作了最後的擔保。

億萬富翁與超值收費

美國人最推崇的便是“自我成就”,這意味著不是承襲祖輩餘蔭的自我奮鬥,意味著個人憑借努力和運氣的暴發,所謂的美國夢就是暴發夢。

但這絕對不是“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的暴發,推崇的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上帝的眷顧,而非破壞遊戲規則的巧取豪奪和侵占公私財產的損人利己行為。

因此,在美國自我成功的人物身上,似乎很難找到他們暴發前後有什麼顯著的變化,洛克菲勒如此,福特如此,裏根總統也如此,那麼比爾·蓋茨這位暴發得最迅速的年輕人呢?血氣方剛的他,會不會迷失在金錢的淹沒當中呢?

比爾·蓋茨有時候也想不到自己已經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但他一點也不因為富有而矯揉造作,還是保持著年輕時的本色。了解他的人都一致這麼認為,許多人一有錢就喜歡擺闊氣,招搖十足,但比爾並不這樣。

人們常可以在機場遇見富有後的蓋茨,仍然是便褲、開領襯衫和運動鞋,甚至都不是名牌。他也仍喜歡獨來獨往而不是前呼後擁,人們很難發現他有什麼顯著的變化。見到熟人仍然是那麼隨意和灑脫:“你好!讓我們去吃個熱狗,喝杯咖啡如何?”

以微軟的業績而言,蓋茨毫無疑問可以獲得全美最高收入,但蓋茨的工資僅屬於中等偏下。1991年為大約27萬美元。即使在微軟公司內,也僅能排在第5位。而最多的哈爾曼,這位在1992年最終被蓋茨炒掉的總裁,1991年收入是60萬美元。

關於蓋茨在花錢上如何保守有不少趣事。一次,他和墨地·羅任同車前往向謝拉頓飯店開會,由於飯店地處西雅圖下區,結果去遲了,以致找不到車位。這時,羅任建議停在飯店的貴賓車位。

“噢,這可要花12美元,這可不是一個好價錢。”蓋茨強調道。

“我來付。”羅任堅持道。

“那可不是好主意,”蓋茨答複道,“他們超值收費。”

這就是蓋茨的特殊之處。羅任在對人講述這件事時強調,這並不是吝牆,要知道,蓋茨在請客吃飯之類的事情上相當大方。他隻是厭惡物值不符。

蓋茨過著適度的生活,以致無需出售持有的股票,相反,他的股票因分紅派股而越來越多。就這樣,一個不在意錢的人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智者樂水

到過西雅圖的人誰也不能無視華盛頓湖的萬頃碧波,這個以美國國父名字命名的湖泊曾一度因工業汙染而人老珠黃,但經過二戰後長期的整治,現在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蓋茨一生中大半時間都在湖畔度過,他愛這個湖,愛這個他不知多少次於星光閃爍或皓月當空時漫步徜徉的勝地。從小到大,華盛頓湖就是他的樂園、他的天堂、他的所愛。

“智者樂水”這句中國古老的格言用在蓋茨身上再合適不過了。當他與艾倫倚著湖畔欄杆,討論微軟公司的未來之時;當他與蓓蕾特攜手漫步,花前月下之時;當他與微軟公司同仁聚飲作樂、放聲高歌之時;華盛頓湖總是那麼默默地陪伴著他,撫慰著他,包容著他。

他喜愛關於水的一切,早在少年時擁有了一條遊艇,那是他與艾倫、愛德蒙德、拉爾森……等夥伴夜遊暢飲的樂土。他也喜歡去大海,讓無邊無際的藍天大海襯托自己的高遠理想。水是他的生命,正如高峰是他的追求一樣。

搞好企業的訣竅

蓋茨說:“如果80年代的主題是品質,90年代是企業再造,那麼公元2000年後的關鍵就是速度,也就是關於企業本質改變的速度有多快、企業交易如何快速、信息的取得如何改變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以及對企業的期待。製造商或零售商對銷售變化的回應,不再是幾星期一次,而是幾小時一次;這個時候,它們在本質上已不再是產品公司,而成了提供產品的服務公司。

“這些改變的發生,全賴於一個簡單得叫人難以置信的觀念所賜:數字信息的流動。

“我有個簡明而堅定的信念。利用信息做好工作,是讓公司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最有意義的方法,也是讓自己鶴立雞群的最好辦法。你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決定了輸贏。競爭對手愈多,關於對手和市場的信息就愈多,現在市場已經全球化了。贏家就是發展出世界一流的數字神經係統,讓信息在公司暢流,並發揮最大而長久的效果。

“我能預期你的反應。你認為重要的是有效的流程!它是品質!創造品牌認同並追求市場占有率!更接近顧客!成功當然全視這些事情而定。如果你的流程問題重重;如果你不特別注意品質;如果你未盡全力建立你的品牌;如果你沒做好顧客服務,沒有人會幫你。不論你的信息有多好,壞的決策注定要失敗。差的執行會破壞好的策略。如果搞壞了一件事,你就一定出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