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絡點擊量來看,去年播放量超過10億的已經算是好劇,可今年好劇的門檻估計要漲到20億的播放量,去年過50億的劇隻有一部,而今年至今已出現兩部。與點擊量形成對比的是收視率,除個別獨播劇外,衛視黃金檔電視劇的收視率普遍沒有提升,可想而知廣告主移情互聯網也是大勢所趨。出的錢多,當然話語權也會不一樣,延續多年的視頻網站聽從衛視排期,跟播衛視7點檔的局麵看來維持不了多久了。
網絡劇會顛覆電視劇?
網絡劇實現精品化,影視行業將徹底被互聯網化
近百部上千集網絡劇呈現井噴之勢,影視公司紛紛轉型舉手要為視頻網站定製網劇,可風向很快轉了,靠邊緣性題材,惡搞三俗的內容,低成本製作的網絡劇在互聯網上並不受歡迎,全年現象級的網劇屈指可數。
2015年,網劇會壓縮產量走“大投入精品化”路線,市場上會出現個別400萬一集的網絡劇。網絡劇的正途不是傳統電視劇的擦邊球、山寨版,也不是克隆精品電視劇,它應該是針對互聯網用戶的互聯網產品。適合隨時隨地收看,增強與用戶互動,邊拍邊播,逐漸走通付費模式,真到這一天,電視劇這個產業的主戰場就會移向互聯網,影視行業徹底被互聯網化。
定製劇會帶來怎樣的買賣關係?
電視台將主動出擊搶占版權IP製高點
一劇兩星帶來了定製劇風生水起,劇場定位清晰、專注的衛視會更歡迎定製,對衛視平台來說,定製有利於提前鎖定好劇資源,有利於打造平台個性及品牌,有利於打造獨播戰略;而對製作公司來說,定製投資回款快,市場風險小,但定製的弊端是利益沒有最大化,創作自由度小。
定製中的甲乙方關係是一場博弈,誰擁有小說或劇本版權誰更主動,所以電視台也可以考慮去搶占版權IP的製高點。對製作公司而言,擁有複合化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項目開發、娛樂營銷、藝人經濟上都強的公司會有更多的砝碼與平台方談判。
邊走邊看會給電視劇帶來什麼?
觀眾年齡進一步下移,內容更加快餐化
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邊走邊看,上下班途中,主婦做飯時,排隊等候的間隙等,人們的觀劇習慣已經轉向移動設備。由此對電視劇行業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平時沒空守候在電視機前的上班族看劇更方便,現在電視觀眾的年齡平均39歲,網絡視頻用戶的平均年齡是29歲,電視劇主體觀眾年齡有望進一步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