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產劇應該何去何從呢?(1)(1 / 2)

娛樂觀察

“一劇兩星”之後還會有大劇嗎?

大劇會有,視頻網站賣不好的大劇注定虧本

去年,市場對一劇兩星的政策實施比較悲觀,認為高投入的大劇將會終結,紛紛喊出某某是“最後的劇王”。但是新年伊始,市場對政策的消化能力超出了預期,成本超過200萬一集的大劇依然開機不少。

原因是市場對“精品劇”的需求在上升,但是,投資大劇變得增加了前提是,視頻網站賣不好的大劇注定虧本,進不了央視或前幾衛視的大劇注定虧本。本來指望的一線演員大幅降價看來又要泡湯。總結一句話,大劇還會有,風險在加大,門檻在築高。

“上市”是影視公司做大的唯一途徑嗎?

影視公司單獨上市的幾率將大幅減少

去年是資本瘋狂的一年,數百億資本湧入影視圈,影視業並購案幾乎平均6天一起,對賭業績借殼上市似乎成了影視公司發展的必由之路。可是很快高估值泡沫遭遇寒流,上半年才結婚,下半年就有離婚,並購案近一半未能完成。並購要價過高,財務問題突出,影視行業空間不足是影視公司上市受阻的主要原因,可以預見,今後影視公司單獨上市的幾率將大幅減少,市盈率也會大幅跳水。影視公司要想做大,野心大的,就自己建平台,打通內容渠道;野心小的,就賣給某個平台,自己專心做好內容。

資本眼裏這個行業不“sexy”了怎麼辦?

泡沫已經擠幹,影視公司要麼內容升級要麼轉型

從行業選擇上講,做金融的聰明人多,所以資本界沒有傻錢。資本剛進入想看清電影這一行可能要一年,再看電視劇這一行也就要半年,如今再看綜藝節目製作公司,三個月就夠了。不說原形畢露,而是這一行的泡沫擠的差不多了。

影視公司的出路是內容升級和轉型。要麼象PIXAR動畫一樣四年做一部動畫片,保證原創,保證獨一無二的品質,這基本是開百年老店的思路;還有一條道路就是加快轉型,產品多元化,電視劇、電影、綜藝真人秀、動漫乃至遊戲,逐漸打通內容壁壘,向綜合性的娛樂公司轉型。

網絡的采購價格會超過電視台嗎?

出錢更多話語權更足,視頻網站跟播衛視維持不了多久了

去年,視頻網站的采購價格還是相當於一顆星(指一家衛視),可是今年頂級劇已經出現了首輪價格與衛視持平,隨著視頻網站前幾名廣告每年超過40%的增長,頂級劇價格網絡超過電視台已經沒有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