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顧盛使團“訪華”簽訂《中美望廈條約》始末(2 / 3)

美國政府對加尼所取得的“碩果”讚賞有加,派遣“公使”之事由此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

極為湊巧,1843年春,顧盛眾議員的任期屆滿,連任競選失敗,正在極端苦悶彷徨之中。時任美國總統泰勒極為欣賞顧盛,曾提名他出任美國財政部長,結果遭到國會否決。現在,讓這個失意政客去中國當“公使”,是最恰當不過的選擇了。

1843年3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向中國派遣公使的“720號議案”,總統泰勒簽字,該法案生效。5月8日,泰勒正式任命顧盛為“特命全權公使”。7月31日,顧盛使團從華盛頓啟程出發,一路顛簸,費盡周折,1844年2月24日抵達澳門,拉開了與中國談判締約的序幕。

二、一個地處偏僻的漁村,見證了中美兩國的博弈

行前,國務卿韋伯斯特給顧盛一紙訓令,特別指出,鑒於中國政府常將外國使者誤認為朝貢者,向中國表明自己不是朝貢者至關重要,要清楚地表明,“你的政府從來不向任何國家進貢,也不希望接受任何國家的進貢”。“當然希望你在可能的情況下到北京去覲見皇帝。你應通知中國官員,你帶有總統向皇帝表示友好的信件,這封信由總統親筆簽名,隻能躬親交給皇帝,或在皇帝麵前交給某一高官。萬一不能用以上方式遞交這封書信,也可通過其他適當渠道送上,但必須保證得到皇帝簽字的複函”。就是這道訓令,讓顧盛後來在與清吏交涉時,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糾纏在“進京麵見皇帝”這個枝節問題上了。要正式簽訂的條約,大部分條款其實早由加尼準將達成了。“進京麵見皇帝”,用意十分明顯,要從心理上、氣勢上征服在對外開放問題上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麵”的清朝高層,令其徹底降服。

除了這道訓令,顧盛還帶有美國總統泰勒致中國皇帝的兩封國書,一封是委任狀,賦予顧盛代表美國簽約的權力,另一封則介紹美國的基本情況與政府的對華政策,要求訂立商約,並享有英國所享有的五口通商之權。

顧盛使團還煞費苦心地準備了一些“見麵禮”。國務卿韋伯斯特撥專款1500美元購置的這些禮品,五花八門,有航海圖、地圖、六輪手槍、來複槍、軍艦和挖土機的模型、望遠鏡、晴雨表、寒暑表、橡膠製品以及《美國百科全書》等書籍。他們認為這些東西,既能顯示美國的文明,又不會被誤認為是所謂的“貢品”。據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描述:“(使團成員)隨帶華麗服飾。為了提高顧盛的威儀,竟準其穿著少將禮服,複嫌其不夠煊赫,特在禮服上另加刺繡。近乎一個馬戲團。”

顧盛使團從美國出發,橫渡大西洋,穿過地中海,再渡紅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進入馬六甲海峽,最後從南海進入中國,總共208天的航程。

他們在中國的落腳點是澳門。清廷最早得悉顧盛使團要來的消息,是1843年8月3日,美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咯京在向兩廣總督衙門遞交的降低稅率的照會中,十分突兀地提及美國公使即將來華的消息。緊接著,10月20日,美國新任駐廣州領事福士就美國公使來華正式提交專門的照會,清朝才猶如晴天霹靂一般慌了手腳。負責處理“夷務”、與英國締結《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欽差大臣耆英得到此訊的第一反應,就是無論如何不能讓美國公使來華,當得到勢難挽回、公使在途的答複後,則千方百計控製事態,力圖將美國公使局限在中國南方一隅,無論如何不能讓其“進京麵見皇帝”。清廷對耆英的想法予以肯定,11月11日頒發上諭:“現在英夷已準通商,所有美利堅等國自應準其一體通商,以示撫綏之意。著耆英等婉為開導,諭以天朝撫馭各國,一視同仁,凡定製所應有者,從不刪減,定製所本無者,不能增添。若各國紛紛請覲,觀光上國,不單無此政體,且與舊製有乖,萬難準奏。”一語道破天機,隻要美國公使不“進京麵見皇帝”,清朝就“一視同仁”,給英國的好處也讓美國享受。

顧盛1844年2月24日抵達澳門後,寄寓在葡萄牙總督的海濱別墅之中,等待時機,了解情況,準備進京。

28日,清政府派駐澳門的代理同知謝牧之上報兩廣總督程冏采:“米利堅巡船一隻,船上番艄五百餘名,大炮六十門,於是月初八來至九洲灣泊等情。”

程冏采聞訊之後,決定派人充當說客,去“勸阻”顧盛切勿北上。派誰去呢?竟是已經被顧盛聘為翻譯的傳教士伯駕,理由是他“久在粵東,粗通漢語漢文,頗見信用”。伯駕拒絕從命,程又委托他打探顧盛來華的內情,伯駕也是王顧左右而言他,程作為封疆大吏,愚昧顢頇至此,簡直是與虎謀皮。

3月8日,顧盛接到美國駐英大使埃弗雷特的來信,透露,中國政府已經同意美國享有英國在《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所獲得一切權益。

3月16日,顧盛派隨員奧唐奈前往廣州遞交正式照會,程冏采令廣州知府劉開域接收。19日,程冏采的複函,交到了奧唐奈手中,“聖上曾經諭知本兼護部堂,俟公使到粵,即為安慰阻止,此時更未遽行北上”。同時,還派出廣州巡撫黃恩彤偕同劉開域兩次登門造訪,稱即使公使北上,朝廷也必令折回,一定會無功而返。

可是,顧盛不依不饒,堅持北上。程冏采有些頂不住了,趕緊奏報朝廷。清廷萬般無奈,隻好決定將簽完《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已經離粵的耆英再度起用,令其再度出任欽差大臣,迅速南下,處理與美國的外交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