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盛使團“訪華”簽訂《中美望廈條約》始末
史海鉤沉
作者:陸安
在近代中國外交關係史上,美國首任駐華公使凱萊布·顧盛無論如何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沒有這個人物的出場,“領事裁判權”也好,“在通商口岸建教堂”也罷,這些橫亙在近代中國人頭頂之上、使之備受淩辱的殖民陰影,或許無從談起。如果說鴉片戰爭英國強迫清王朝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大門的話,那麼,顧盛一手炮製的《中美望廈條約》則使得中國雪上加霜、更進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不能自拔。
一、一個肩負重任的使團,費盡周折
之後揚帆遠航
19世紀40年代初,在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所引發的危機之中,美國也卷了進來。這時,影響早期中美關係的一個重要人物出場了,他,就是後來奉命出使中國,充當美國首任“特命全權公使”的凱萊布·顧盛。
顧盛(1800—187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在聯邦眾議院的代表。他的家鄉在這個州埃塞克斯縣的新柏裏港。其父是航運資本家,其兄常年在中國經商,整個家庭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此人哈佛大學畢業,聰明多識,能言善辯,1835年作為輝格黨候選人參加競選成功,當選為聯邦眾議員,成了美國政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中英鴉片戰爭打響後,美國對中國的關注程度大幅度提升。其實,早在1835年,美國就組建了東印度艦隊,時刻覬覦著遠東這片廣袤而肥沃的土地。美國不想將中國市場拱手讓與英國,對中英的交火不能置之不理。1840年底,美國政府決定派東印度艦隊前往中國,便宜行事,保護美商利益。
這支艦隊的司令,就是海軍準將勞倫斯·加尼。加尼(1789—1868年),曾長期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地區的美軍軍艦上服役。出發前,海軍部長詹姆斯·波爾丁給他發出指令:此行任務是保護美國公民的利益與安全,對中英衝突須嚴守中立;中國的內外政策都與西方國家不同,對於中國的特殊製度,務必尊重;應禁止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公民打著美國旗幟向中國走私鴉片。
1842年3月22日,由旗艦“星座號”和炮艦“波士頓號”組成的美國東印度艦隊抵達澳門。當時正值英軍第二次沿海北上,清軍在閩浙戰場連遭敗績,道光帝派出兩江總督耆英等人向英軍議和之際,加尼乘人之危,不顧上司的指令,謀求在華更大的利益。
4月13日,加尼在未向中國通報的情況下,指揮“星座號”直駛黃埔,開創了美國軍艦擅闖中國內河的惡劣先例。4月27日,又打破由行商傳遞公文的舊規,派遣部下雷諾茲上校直接向兩廣總督衙門投送照會,要求賠償美商的戰時損失,時任兩廣總督祁貢息事寧人,賠償其7,800元美金,這無形中助長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鴉片戰爭結束。加尼“保僑”的使命,失去借口。10月8日,繼續賴在中國不走的加尼,致函祁貢,越權要求清政府給予美國片麵最惠國待遇。早已被列強的堅船利炮嚇破了膽的祁貢,擅自表示“一視同仁”,即答應英國的商約條款,自然適用於美國,但需要請示朝廷批準。12月12日,祁貢的奏折抵達北京,出乎意料,清廷的答複是“總當循照舊章,不可有所增改……斷不準稍有遷就!”
這下子,祁貢傻眼了。他隻好采取迂回戰術,請求與英國政府代表璞鼎查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的清朝代表伊裏布和耆英出麵轉圜。這兩個欽差大臣,與祁貢一路貨色,都是典型的主和派。他們支持給美國片麵最惠國待遇,前提是剛用武力征服了清朝的英國政府不反對。很快,璞鼎查表示,樂見其成。於是,很短的時間內,清廷政策來了一個大轉彎,基本同意加尼的要求。
1843年1月10日,欽差大臣伊裏布到達廣州,還未來得及談判,即於3月4日病故。清廷隻好另派欽差大臣耆英前來。6月4日,耆英到達廣州,便成為與美國交涉的關鍵人物。8月1日,耆英通知美方,準許美商按章在五口經商,但不許到其他口岸。這標誌著清朝正式允許美商在華享有最惠國待遇,美商由此取得了英國人用武力獲取的除割讓香港之外的其他權利。
到這個節骨眼上了,加尼才察覺自己根本就名不正言不順,沒有美國政府授予的談判簽約的權力,他寫給祁貢一封信,坦承,美國政府並沒有賦予他與中國欽差大臣簽約的權力,不過,既然中國政府有這一友好願望,他的政府必將派出一位與欽差大臣同等的高級官員來華簽訂一個持久的友好條約。
冒險,訛詐,坑騙,加尼在誘使清廷出賣中國利權方麵可謂用盡了心機,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空手套白狼的成效。這顯然得讓他的英國同行自歎弗如。
1843年4月21日,加尼率“東印度艦隊”啟程返航。其實,滯留廣州期間,他已將清廷的底牌摸得透亮。早就按捺不住興奮和喜悅了,寫就書麵彙報,星夜兼程寄回了美國。這樣,他人還沒回到美國,美國高官已經讀到他的書麵彙報了。在書麵材料中,加尼將生米做成熟飯的“業績”做了彙報,要求盡快派遣“特命全權公使”前往中國,正式締結條約。末了,還不忘囑咐,中國的國情是“重農抑商”,商人在“士農工商”等級序列中排名最後,千萬不能讓經商之人去中國擔當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