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國報刊這樣“罵”政府(1 / 2)

民國報刊這樣“罵”政府

一百多年前,梁啟超發表了《論報館有益於國事》一文,認為“覘國之強弱,則於其通塞而已”,而“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報刊是國之耳目喉舌,若無耳目喉舌便是“廢疾”,“而起天下之廢疾者,則報館之為也。”他看到了現代報刊對民間社會的重要性。

在近代中國,出現了不少敢於說真話的報紙與報人。從大清朝到民國,伴隨著報紙的大量崛起的是審查製度的到來。在槍杆子為王的時代裏,民國報人用手中的筆杆子監督槍杆子,在重重的審查和阻撓中,捍衛屬於自己的新聞自由。

“掃他媽的墓”

俗話說“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題好一半文”,讀者打開報紙,要看什麼,先看什麼,取決於標題。舊中國的老報人們對標題製作非常重視,有不少神來之筆,不僅幽默風趣,而且辛辣有力。

上世紀30年代,何應欽任湖南省代省長時,有一年清明節曾去嶽麓山掃墓。當時據官方要求,各報必須及時配發新聞,指定標題為《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報卻把標題改為《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他媽的墓》。雖然字數、題意與原標題毫無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媽的”三個字卻又是一句國罵,表達了《何梅協定》之後國人對於何應欽的不滿。因此,這一語雙關的妙題令當事人啼笑皆非,而廣大讀者也忍俊不禁。

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陪都”重慶,物價暴漲、產品偷工減料,連燒餅、油條也紛紛漲價。《新民報》編輯程大千將一條物價飛漲的新聞框了一個花邊,仿宋詞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擬了一條標題:“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瘦了油條”。 見報後,讀者紛紛叫絕。

1947年,金元劵大貶值,民不聊生,工薪階層苦不堪言。武漢《大剛報》曾在頭版頭條刊出大字標題:

公教人員不是東西(主)

是東西也應當漲價!(副)

標題以詼諧幽默的口氣,為廣大公教人員的生存發出了一聲呐喊。

1947年5月8日,《文彙報》把國民黨政府查禁《竊國大盜袁世凱》一書,和四川省府務會議決定購買《偉大的蔣主席》一書分配給機關公務員,這兩條出版消息合在一起編發,加了一條這樣的標題:

《袁世凱》要查禁

《蔣主席》必須讀

從字麵上查(當時國民黨的新聞檢查很嚴),查不出什麼傾向來,但加上這兩行標題,互相映襯,讀者一看就明白了,這就叫“綿裏藏針”的鬥爭藝術。

大總統是段祺瑞的“私生子”

當然,如果僅僅隻是標題辛辣,自然不能滿足眾看客的胃口,民國報人們在內容上的針砭時政也是絲毫不手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曾轟動一時的“《民國日報》‘侮辱’大總統案”。

1919年9月15日,在《民國日報》副刊上刊登出一篇名為“安福世係表之說明”的家譜。這張署名“某君戲作”的家譜顯示:把“日本人”放在最高位置“祖”上,說明日本是中國當局操控者,北洋政府是日本的子孫附庸。徐樹錚是段祺瑞最為倚重的心腹,同時也是安福係的第一幹將。他策劃組建安福俱樂部,成立安福國會,手握實權拋頭露麵主持出賣大宗主權以換取日本支持,因此定為“本身”。段祺瑞是安福政府的幕後實際操縱者,所以為“父”。大總統徐世昌的大位是安福國會操縱選出的,“猶非正式結婚所生之子,則為私生子”。其餘安福係的官員也有各自的身份。這樣一幅描繪安福係的“家譜圖”,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其政治分野,挖苦諷刺令人叫絕。一時間《民國日報》銷量大增,安福係政府諸君成為全國一大笑談。

段祺瑞、徐樹錚等政要氣急敗壞甚至放出話來,說務必判處關閉《民國日報》,對其總經理邵力子、總編輯葉楚傖判處徒刑,然而最終還是選擇了在法律框架內解決自己的名譽受損問題,請來了外國人穆安素來打這場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