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航事件背後的政經魅影(2 / 3)

3月20日,中國請求讓包括兩艘護衛艦、一艘救難艦在內的4艘軍艦進入印度洋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海域,以協助搜索失聯馬航MH370班機,但印度“婉拒”該請求。據悉,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是印度在相關地區的軍事前哨。群島遠眺馬六甲海峽,扼住6度水道。印度方麵此舉是為避免讓中國戰艦用搜尋失蹤班機或反海盜巡邏作借口,在周邊進行打探。

法新社發布電訊:“分析人士認為,亞洲各國間互不信任,敏感的安全問題幹擾了搜索工作的協調和資訊分享。”各國之間雖然有所合作,如越南和斯裏蘭卡主動開放領空,但是這種合作更多的是單方麵的,缺乏有效的溝通。

“馬來西亞沒有故意隱瞞有助於對航班進行搜救的信息。但部分信息尤其是軍方信息,出於維護國家安全考慮沒有披露出來。”馬來西亞國防部長兼代理交通部長希沙姆丁-侯賽因如是說。而就在同一個地方,在之前幾乎每一天的記者會上,希沙姆丁都會強調:馬來西亞沒有隱瞞任何信息。

馬來西亞為何不再沉默和否定?

馬來西亞態度的遽然轉變,初步分析有以下兩點:威權政治下的馬來西亞這次必須要麵對國際社會的規則;危機處理不當使得國內反對派抓住了反擊機會——來自內外的雙重夾擊,使得馬來西亞必須要轉變態度。

在威權政治統治下的馬來西亞,統治階層習慣了“窩裏橫”,在國內缺乏監督和製約的他們,這次卻在全世界麵前麵前露了怯。

嚴密的信息控製,在馬來西亞國內憑借強權手段能行的通,這次,馬來西亞對信息發布渠道的壟斷、封閉和傲慢,挑起了全世界的質疑和憤怒。在一場各國記者都出席的重要發布會上,馬來西亞國防部長希沙姆丁-侯賽因駁斥一名記者關於搜救工作混亂無序時是這樣回答的:“如果你想把它看成混亂,就隻能看到混亂。”——傲慢、無知,不提供任何信息增量和鮮明態度,以及和現代政治文明幾近隔絕的回答,被示眾於國際舞台上。

馬來西亞統治階層在這次危機處理事件中,顯然亂了陣腳,從一開始的霸道封閉,慢慢地轉向慌亂。最先對馬來西亞表達不滿的是搜救最賣力的國家越南,很快,國際媒體紛紛指責馬來西亞。德國《明鏡》周刊13日說,MH370失聯以來,馬來西亞至少已在四方麵發布前後矛盾的信息:飛機失蹤時間;飛機是否在空中折返,政府說折返了,軍方說不確定;乘客護照被盜的問題上也多次說法不一。“德國之聲”13日批評馬來西亞信息處理無能,“不可原諒”。

英國《衛報》說,繼12日否認搜集工作“無序”後,馬來西亞官員竟然解釋雷達信息發布較慢是因為需要分析和等待軍方或其他部門確認。在國際社會的拷問中,馬來西亞漸漸顯露出威權政治的兩麵性:霸道和脆弱並存。

一直被強權政治壓製的馬來西亞反對派,這次也終於找到了發聲的機會:“矛盾的信息,緩慢的反應,我們的信譽和形象都被毀了,不僅《紐約時報》批評我們,其他東盟國家領導人也批評我們。”13日,馬來西亞反對黨領導人安瓦爾指責政府對客機失聯的處理。隨後,他又批判了政府讓巫師來尋找客機的行為,“難道我們看上去還不夠蠢嗎?”即使馬航事件搜救,也不能暫時掩蓋馬來西亞統治階層和反對派的矛盾了。

一場空難,讓人感覺到,威權政治在現代社會越來越行不通,現代國家必然要和世界發生關係,必然要接受各種利益的博弈和規則挑戰。如果這場空難,能夠倒逼威權政治接觸現代文明規則,在公共事件上各國有一個超越政治的共識,不啻是一種意外收獲。

總花費已超一億美元  搜救將由誰埋單?

而除了政治魅影,隨著馬來西亞急於宣布事件結束,整個事件中的經濟賬也開始被人關注。26國參與搜索MH370,越南最早參與救援,對於越南這樣一個國防預算並不充裕的國家而言,一周的極大投入自然會引發成本計算的話題。這樣的搜索到底需要多大投入?誰來埋單?

專家分析,這次多國參與的對馬航MH370失聯客機的搜救和調查行動,每日耗資數百萬美元,合計花費已超過1億美元,是2009年法航AF447失事客機調查成本的兩倍。美國航空專家約翰-蘭斯表示,“如果需要從海底打撈飛機殘骸,成本更加高達數億美 元。”

不管是在南海,還是在澳大利亞的搜救,中國從人力到艦隊都有大規模投入,除了目前仍然在澳洲的雪龍號外,導彈驅逐艦海口艦、導彈護衛艦綿陽艦、兩棲登陸艦井岡山艦、兩棲船塢登陸艦昆侖山艦等均參與救援,同時,還有商船、海警船、救助船及海巡船也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