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父母對孩子“七不責”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是門學問。
管教得好壞如何,直接關係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管教的方式方法也多種多樣。前麵我們也穿插著講過若幹種教育方式,其中責備也是管教的手段之一,適當地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也有些情況例外,古代有“七不責”一說,就是在七種情況下,即使孩子的做法不太對,大人也不該直接嗬斥孩子。
那麼,是哪七種情況呢?
對眾不責
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比如,我先前舉過的不該讓孩子吃冷飲的例子,如果當時做家長的當著很多孩子的麵大聲嗬斥孩子:“今天你絕對不能吃冷飲。”可想而知,孩子的心靈會受到多麼大的打擊。孩子也是有自尊心和自己的交際圈的,當眾否定會讓孩子在小朋友麵前極度不自信,乃至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抬不起頭來,從此心中留下陰影,可能還會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大人要沉住氣,在眾人麵前給孩子以尊嚴,私下裏再跟孩子講道理,隻要家長不蠻橫武斷,孩子一般都是通情達理的,都會聽取家長的意見。
愧悔不責
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比如,孩子某次考試沒考好,回到家後特別不開心,話也不敢多說了,遊戲也不敢玩了,這說明他已經有了羞恥之心。既然孩子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大人就沒必要再批評他了。做父母的,可以用過來人的語氣告訴他:“爸爸(媽媽)曾經考得比你這個分數還低,可是後來爸爸(媽媽)努力了……最後,爸爸(媽媽)改變了糟糕的成績,取得了成就。”孩子看到父母如此推心置腹,一下子就能明白父母的心,就會變壓力為動力,在學業上更加努力。
但有的家長往往不明其理,隻要見到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無論孩子是否愧悔,上來都會說:“不考100分,你就不能進家門!”甚至還會打罵孩子,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的孩子,甚至會離家出走。
暮夜不責
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孩子要睡覺了,如果家長在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很有可能事情沒解決好,孩子的身體還被弄壞了。
家長要學會寬心,不要一味追求學習成績,即使成績不夠好,把身體養好也是好事。家長如果能抱著這種念頭教導孩子,潛移默化之下孩子的心態也會特別陽光,身體特別健康。健康是福,平安是福,人這一輩子,還有比這兩樣更重要的事情嗎?
飲食不責
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如果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的脾胃虛弱。而這點,是太多家長都容易犯的錯誤。
在中國的家庭裏,飯桌是一家人最能齊聚的地方,此時家長往往要過問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的表現,一旦覺得孩子辦了錯事、傻事,難免不大聲喝斥一通。我見過這樣的神經質媽媽,一邊把牛奶遞給孩子,一邊口裏說:“快喝快喝!你得多吃點,不然身體怎麼好得了!我算是明白了,你沒救了,你這一輩子都不可能有什麼成就了!”孩子剛剛上小學一年級,哪裏承受得了這樣的責備,他含著眼淚十分畏懼地看著媽媽,邊喝邊打嗝。這種表現說明這個孩子的脾胃已經大傷。後來我摸了摸孩子的肚子,特別硬,真是需要好好調養了。我真希望這位媽媽以後能少生些氣,不要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尤其不要在孩子吃飯喝水的時候責備他。
在這種情況下,好的醫生是要先治好孩子媽媽的病,再治孩子的。如果媽媽的病治不好,孩子也很難醫治,孩子永遠沒法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做家長的千萬要記住,不要讓孩子含著眼淚吃飯,這樣做對孩子脾胃的傷害特別大。
歡慶不責
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這時家長突然大吼一聲:“你怎麼回事?今天又沒有完成作業!”孩子的經脈就會立馬被憋住,這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悲憂不責
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孩子已經哭了,說明他已經知道自己錯了,家長就不要繼續責備他了。如果這時家長沒完沒了地從旁數落,孩子必然會越哭越厲害。一些脾氣倔強的孩子,說不定會離家出走,到時家長後悔晚矣。
疾病不責
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這時的孩子身體本來就弱,家長再來一句:“身體這麼差,還沒事老生病……”這種話沒有任何意義,隻會讓孩子更自卑。
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大人小孩兒莫不如此,幼小病弱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如果此時父母還抓住孩子的錯不放,孩子會以為父母不要他了,恐懼不安,從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