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幼兒教育:孩子優秀,父母成就(2)(2 / 3)

現在的家長都很功利,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剛牙牙學語,就被家長壓著競相比賽背古詩,一背就是上百首,但由於孩子都是死記硬背,完全沒有消化理解,長大後就全還給古人了,用的時候一句也想不起來。

讀經的問題,古人強調要少教,而且一定要精熟,詩詞一次不用學太多,在老師講透的前提下,好好吸收,融到骨子裏去,讓經典的內蘊真正成為個人生命的一部分。而且古人讀詩,每一個字的讀音都要求精確,講究音調的抑揚頓挫,通過讀詩,就能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我主張,就算現在的孩子青春期普遍提前,但至少在孩子十歲之前要保證他們有足夠的玩的時間。在整個遊戲周期,學習成績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父母通過“潤物細無聲”式的言傳身教,教孩子學對錯、識好壞。

我小時候很愛看電影,六七十年代的電影有個特點,角色一出場,憑外貌就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濃眉大眼、五官端正的肯定是好人,歪瓜裂棗、麵目可憎的肯定是壞人。這種過於臉譜化的區分確實很偏頗,但它有個好處,使我們知道了世上有好壞之分,而且這種區分很清晰明了。而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難免有一個困惑,把孩子教得太善良了,恐怕將來會被人欺負;可要教惡了又覺得不符合聖人的古訓。其實,孩子並非像大人想象得那麼幼稚,我們隻要把好壞、對錯教給孩子,然後培養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到時候孩子自然就知道如何判斷取舍了。

對於有錢人家的教育尤其要注意三點:第一教儉樸,避免奢華;第二教忍耐,避免爭鬥;第三教謙恭,避免倨傲。富貴人家的孩子最容易倨傲,“謙受益,滿招損”,倨傲對人的一生都無益。

至於學習,在遊戲周期階段,家長大可不必每天盯著考試成績。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教育的重點。學習習慣、學習意識都養成了,到了第二個生命周期,不用大人逼迫,孩子自覺自動地就開始用功了。到那時,他的格局、他的視野、他的習性都會幫助他飛速提高。

因材施教,篤定未來

作為家長要善於發現小孩子的根性,就是看小孩子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要善於觀察小孩子的優勢在哪些方麵:如果成績很好,適合讀書,就鼓勵繼續求學;如果不適合繼續讀書,就讓他學一門技藝,一樣可以學有所用,為社會作出貢獻。

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則,旨在根據學習者的誌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孔子幼時就體現出了與眾不同之處。六歲時,他注意到路邊有人行俎豆祭祀之禮(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於是對禮教產生了特別濃厚的興趣。所以孔子一生立誌在恢複《周禮》上,為文化的傳承與開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就是他的根性所好。

其實,即便孩子喜歡讀書,家長也不宜過分逼迫孩子,給孩子定很高的學習目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固然是個美好的願望,但如果孩子不是龍、不是鳳,再逼也沒有用,等逼出病來後悔不迭。無論孩子是成“龍”還是成“蟲”,最大原則還是:大人快樂地工作,孩子快樂地學習,一家人都快樂自在地生活。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拚命管製孩子學習還會導致一個惡果——啃老族的出現。家長總是催促孩子不斷地讀書、考試,讀完了本科讀碩士,讀完了博士讀博士後,孩子就不斷地在為了文憑而努力,永遠固步自封在象牙塔中,與社會的接觸少之又少,他們總有踏入社會的一天,到那時就會無所適從,隻會越來越依賴父母,最後變成啃老一族。情況嚴重的還會得抑鬱症,整天把自己封閉在思想的軀殼中,拒絕與外界接觸。這就是教育的失敗。

學手藝的原則是隨質授業,根據孩子的特質教授不同的技藝。有的孩子不愛說話,但動手能力很強,可以學做木匠或廚師之類,這樣的職業與人打交道少,靠手藝安身立命;有的孩子口才好,可以往政治家、銷售方向培養;即便是個性質樸憨厚,其實也沒有問題,每個人總有自己的優點和優勢,或者學畫畫、書法,或者學音樂、體育,隻要找到了孩子的優勢項目,一樣可以獨占鼇頭。

孔子也是一個因材施教的施行者。孔子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專長,實行分科教學。在孔子的私學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個方麵都有。在他的學生中,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德行;宰我、子貢善言語;冉有、季路善政事;子遊、子夏善文學。每個人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裏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現在的情況是全國人民走一條路——應試教育。這非常可怕,無論孩子是否是學習的材料,一律逼上梁山——考大學。這樣的教育,隻會有一個結果——孩子形成厭學的習慣性心理。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小孩兒,領取完畢業證後往家裏一扔,說:“我給你學完了,交給你吧!”像這樣全然不知學習是為什麼的孩子,我想不明白這麼辛苦究竟有何意義,這樣的教育能給個人、給家庭、給社會帶來什麼收益?

孩子和家長的關係,最好的狀態就是共同成長,當孩子成長的時候,父母一同成熟成長,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