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人能夠生活得更好
在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人們通過岩畫的形式來傳遞經驗,那時的人會畫一頭紅色的牛,來彰顯牛的那種力量感,那種衝動,以及人對牛的征服……最初的人類的經驗就是靠這種方式在不斷地傳遞。所以,無論你是否願意接受,我們還是要尊重傳統,因為文化不僅可以帶給我們曆史的滄桑感,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生死二字困擾了人的一生,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渾渾噩噩,想起來不由得讓人驚出一身冷汗。無論是感生神話帶給我們關於生育的詩意描述,還是現代產床上痛苦的抉擇,我們都必須靠自己的力量來開始和結束。
有人說,孩子要麼是來討債的,要麼是來報恩的。我更願意把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想成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渴求,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信賴。堅信愛,堅信成長的力量,我們要麼牽著孩子的手,要麼他們牽著我們的手,來走過這一生。
漢民族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民族
我們中華民族實際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民族。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是一切要看得長遠,而不是隻看眼前。比如說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麵,現在很少有人去強調教育孩子儉樸的問題,整個社會在物質上如此地發展,教育孩子儉樸似乎成了一種陋習,但不知教育孩子儉樸的真正意義在於——不僅你要生活得好,你還要讓你的後代、你的萬世萬代都要有好的生活,你不能讓資源全在你這兒浪費掉……
在教育孩子方麵,哪怕是一味地滿足孩子享受奢華,也不要忘了教育孩子一點,奢華、富貴這種東西,其實是很無情的東西,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消失的東西,如果你隻給了他奢華,卻不知道告訴他這裏邊暗藏著的危險及殺機,你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每個孩子都是帶著自己的口糧來的
我們中華民族還是一個杞人憂天的民族。大人通常非常焦慮,不知怎麼能夠讓後代生存得更好,更出類拔萃。在這個問題上,我母親曾經說過一句令人開悟的話,她說孩子的事情你不用太著急,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帶著自己的口糧來的。如果天下的父母能參悟這句話,恐怕就不是“可憐的心”了。父母隻是在孩子的生長階段,給予恰當的幫助就可以了,至於最終他自己要做什麼,是由他自己先天的根性來決定的。比如孔子六歲的時候就知道在那擺動祭器,這就是根性。我們大人的要點是要善於發現孩子的特性,而不是越俎代庖,或人為地強行幹預。
大人和孩子要一起成長
我們人類要想走得長遠,首先要明白性命之理,其次要明情理以及文化風俗。所以在很多的問題上,我建議我們在尊重西方的科學的同時,也要有東方的人文關懷。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氣血,我們很多的思維方式,跟西方是有很大差異性的。比如坐月子的問題、生產的問題,可能都有我們民族的特性,所以要尊重這種特性,尊重這種東方的人文關懷。
最後一點,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一定要牢記一點,就是大人和孩子要一起成長,成就孩子之前我們先要成就自己,這樣我們就不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這樣我們人類才能走得更好、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