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幼兒教育:孩子優秀,父母成就(2)(1 / 3)

拜地為師,厚德載物

要像大地一樣厚德載物,學習大地那博大不爭的品質和情懷,既能承載人生中的喜悅,也能承載痛苦。

“天地”其實代指大自然。大自然這個老師能夠教給孩子天地之道,讓孩子懂得什麼叫自然規律。不懂得自然規律,人就會胡來。比如,某種動物正在冬眠,如果此時喚醒它,天寒地凍,缺乏水草,醒了就是死路一條。還有諸如揠苗助長之類的故事,都是不懂自然之道的人做出的愚蠢之事。

現在很多家長基本上都把孩子交給老師,很少帶孩子到天地之間去學習,這並非明智之舉。我們做家長的該多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在春天帶孩子去春遊,讓孩子從燦爛的春花中看到生命的美麗,感受春天的生機;在秋天帶孩子去鄉野田間,看大地的果實累累。在春去秋來的自然環境中,給孩子講解春華秋實的道理:隻有經過春天的生和夏天的長,才會有秋天的果,如果一個幼苗剛剛產生,我們就貿然地折斷它,那到了秋天就會少結一個果。

這樣孩子就能在大自然的天地間學習它的生發、生長、收斂、收藏,從而感知和領悟人生的哲理。

拜君為師,向善學好

君,是君主,又是君子。凡是能指導生活的人都可稱為君。對孩子來說,君就是長輩。對年輕人來說,君就是領導。

君子優秀的行為處事原則、高貴的做人尊嚴,都值得學習。向君學習是向善學好。

君可以教人懂得畏懼。人的一生不可以沒有畏懼感。如果沒有畏懼感,人的行為就會無法無天。俗話說:“人狂沒好事,狗狂挨板磚。”狂妄的人,都很難有個好結果。“天欲使人亡,必先令其狂。”也是這個道理。

中國文化強調先教育孩子做一個好人。好人不一定是一個成功的人,但一定是一個遵紀守法的人,一個懂得畏懼和尊重社會規則的人。

父母為師,為人處世

“親”就是指父母親。親人教你情感,每一個孩子都是通過觀察父母的具體行為來學習如何待人接物和為人處世的。此點在前文我已詳細講述過。

文化之師,懂規守法

最後才是跟老師學,學的是規矩、法度、本事。做事要懂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沒有本事的話,就沒法安身立命,所以一定要給孩子找幾樣東西去學,培養一定的情趣。

給孩子找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古代叫“擇賢師”,這是一件難事。

不久前,報紙上報道南京的一則新聞:一個隻能容納80個人的幼兒園,結果報名的有800人,家長們都快抓狂了,半夜三更就開始排隊報名。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是家長們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從選幼兒園開始,就要找最有名氣的。

難道名氣不大的幼兒園就沒有好老師了嗎?難道所謂的好幼兒園裏,所有的老師都是最優秀的嗎?要我說,未必。關鍵還是看孩子的緣分了,這裏麵有運氣的成分。如果跟老師不投緣,即便選擇一個昂貴的幼兒園,受到的教育也是失敗的。

遊戲期品行培養最重要

生命的社會周期是我自己總結的一套體係,這個體係依據六十甲子而論人生,即人的社會周期由5個12年組成。古人一般會在孩子十一二歲的時候給他挑一位好老師,讓孩子正式接受學業教育。這種做法也正符合了我的社會周期理論。

第一個12年(0~12歲)為人的遊戲周期,而遊戲是無須承擔責任的。

第二個12年(13~24歲)為人的模擬周期,開始模擬未來成人的生活,是被教育和逆反,並形成明晰自我的時期,這一時期,美麗而痛苦。

第三個12年(25~36歲)為人的實驗周期,人開始走向社會並開始實驗先前學到和感悟到的一切,開始鍛造自己,並學習向規則社會妥協。

第四個12年(37~48歲)為人的應用周期,人開始進入不惑之年,也就是理智之年,所謂“應用周期”就是這一時期,“應用”大於“學習”,人開始為自我做主。

最後一個12年(49~60歲)為人的智慧增長周期,智慧與知識有所不同,知識可以複製,而智慧不可複製,智慧代表著一種境界和一種不可企及的高度和速度,就如同諸葛亮的“空城計”那麼出人意料……

我自己的這套體係暗合了古人“守時守位”的觀念,強調人在不同階段做不同的事情。人年輕時要好好學習,中年就要好好去做事、建功立業,老了後就要把一生的經驗傳承給後人——這樣才是充實飽滿、造福社會、惠澤子孫的精彩人生。

我們重點看看第一個12年,即0~12歲這個周期。這一時期是為人的遊戲周期,即十一二歲之前,小孩子都是處在玩鬧的階段。古代人強調孩子很小的時候,一定要少教知識,避免損耗孩子的精神。中醫講,思傷脾。小孩子的身體還未發育成熟,髒腑功能都偏弱,過早地強製孩子學習,會加重孩子的思慮,導致傷害到脾,從而傷害到身體。

早教從幾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