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來是否成功看兩點:一是體魄強健,二是意誌力堅定。
◆早教要看孩子“根性”。會玩的孩子會學習。
◆父母很重要,但父母一不能拔苗助長,二不能越俎代庖。
◆在孩子年幼時,家長大可不必每天盯著考試成績。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教育的重點。
◆孩子都是帶著自己的口糧來的。
一父母與孩子相互成就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以來,新組建的家庭基本上都隻有一個孩子。這些孩子大多很寂寞,內心比較孤獨,不像過去的孩子,家裏都有兩個三個。而且過去居住條件沒現在好,像六七十年代的北京,人們大多都住筒子樓或四合院,一個小孩兒一招呼,呼啦出來一堆孩子一起玩,孩子們過著一種“群居”的生活,在偏自由和偏“野蠻”的方式中快樂成長。
現在的孩子出現了很多共性問題,比如中性化、早戀、沉迷於虛擬世界、過於自我、溝通能力差、抗壓能力差等。作為家長,會覺得無從下手,難以管教。這其實不隻是孩子自身出了問題,也是家長出了問題的表現。
孩子優秀與否,跟家長的作用密不可分,正是由於家長在很多知識方麵的缺失,導致了不會管、不敢管或矯枉過當的情況。本章我們就試圖從多個角度來幫助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走出困境,塑造一個從做人到做事都優秀的孩子;同時,家長也可通過教育孩子的過程,重塑自我。
養兒才知父母恩
很多人都喜歡孩子,那孩子對於大人的意義究竟何在呢?
人們常說,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有了孩子的家庭才能真正享受天倫之樂。這是一種自然法則,是生命的一曲歡歌。
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講,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智慧是很高的,尤其是三歲之前的小孩兒,非常靈秀,他們在性情等方麵的表現,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很多的感悟。所以,孩子其實對於大人的成長來講至關重要,他可以讓人重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感悟人生,洞曉天地之道。
通過孩子,大人可以“重新”生活一次,這是孩子給了大人一次重返孩提時代和童年時代的機會,是一種極具樂趣的體驗。比如,有的人小時候沒玩過的玩具一直夢想有一天擁有,這時就通過孩子,圓了自己多少年的夢。
俗話說:“養兒才知父母恩。”這話是一點都沒錯的。太多人都是自己生了孩子後,通過一把屎一把尿地養育孩子的過程,才真正體會了做父母的不易與艱辛,從此才開始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父母,開始更加孝敬他們。甚至很多與父母多年關係不和的人,都是因為自己生子後感悟到了“百善孝當先”的緣由所在,與父母重歸於好。
這些都是孩子能給予我們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帶給大人的快樂遠遠超出了大人能給孩子的。
幼教從何入手?
作為家長,我們能給孩子什麼呢?這是我們這些做家長的應該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
首先,當然是生命,但僅僅賦予他生命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養育他,教育他。
關於幼兒教育,古代有一句順口溜: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意思是說新媳婦一進門,一開始就要給她上課,立好規矩。有的人會說,我先愛她兩年,再教育她,但古人認為那樣做就晚了,習性已定,無從改變。為什麼現在的兒媳婦都不好管呢?現在結婚晚,女人的思想都很成熟了,自然獨立自主了。古代女性一般二十出頭就出嫁了,什麼都不懂,進門後讓她幹什麼幹什麼,所以叫“教婦初來”。要想教育好孩子,也要趁早,從小就開始教育,這樣“人之初,性本善”,好培養。
教育該從何入手呢?我認為,我們目前的教育有誤區,基本上把所有的重點都放在了學習上,而不是人格和人性的培養上。父母教育孩子時,學習成績應該是其次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孩子做一個好人。
什麼是好人?第一,身體健康;第二,性情溫良,恭儉禮讓。此點我在本書的《胎教》一章有過講述。中國重儒家思想,尤其是山東,是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發源地,禮儀之邦的文化傳統在山東省保留得比較濃鬱。在教育孩子時,那裏的家庭普遍強調要守規矩,明曉待人接物之禮,在人情上曆練孩子。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情商,而不單純隻是注重智商。
未來社會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誰會是最後的成功者?——是那些意誌力更強、更有定性的人。意誌力的培養就在於要從小開始,一旦形成,終生受益。
未來年輕人的競爭還會體現在體魄上。因為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體魄強健的人抗壓能力就相對較強;而那些身體羸弱的人,加一次班都有可能病倒,做事必然半途而廢,難以堅持。
協調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現代社會,電視、電腦網絡等多媒體技術與工具十分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渠道日益增多;但從另一方麵來講,孩子們從小就整天跟電視電腦打交道,跟人的接觸太少,生活越來越虛擬化,導致在情商方麵出現諸多問題。現在很多90後、00後的年輕人當麵溝通的能力很差,不會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要麼緊張地張不了口,要麼根本不注意對方的表情自顧自地絮絮叨叨。這都是從小缺乏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培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