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幼兒教育:孩子優秀,父母成就(1)(3 / 3)

孩子的本性都相差不遠,也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但習性的不同,會使人慢慢產生距離。這就是《三字經》裏說的“性相近,習相遠”。因此環境的選擇對小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家庭對孩子要進行正確的引導,這種引導可以用外在的環境啟發孩子自身的本性。

有兩種母親最可怕,一種是神經質型的母親,這類女性喜怒無常,可能上一刻還興高采烈,下一刻就大發雷霆。母親情緒上的快速轉變,容易讓孩子產生畏懼心理。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小孩兒,將嚴重缺乏安全感和穩定感,久而久之,孩子的個性和人際交往都會出問題。

另一種是漠然的母親。這樣的母親本身情商有問題,對誰都很冷漠。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也會變得與周遭環境相隔絕,對諸多人事都漠不關心、充耳不聞,未來適應社會的能力會很差。我有一個女性朋友,她的小孩兒很純真,長得也很可愛,但忽然有一天,我驚訝地發現這個小女孩兒的臉上居然有一種很冷漠的神色,後來仔細一想,我這位朋友平時憤世嫉俗,自詡清高,有些目下無塵的味道,小孩兒長期熏陶,不知不覺也變得漠然了。

我經常說,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怎麼樣,一定要了解這個國家或民族的女人受教育的程度。很多傑出的大藝術家就長於婦人之手。比如曹雪芹,如果不是成長在女人堆裏,肯定寫不出“千紅同哭、萬豔同悲、悲金悼玉”的《紅樓夢》。再比如歌德,幹脆直抒胸臆,發出“永恒的女性,引領我們飛升”這樣的慨歎。

在過去西方上層社會的沙龍裏,年老的公爵夫人愛上這些大藝術家時,這些搞藝術的男性一點不會感覺變態,反而覺得特別美好。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來分析,這些人大都有點“戀母情結”。

什麼叫“戀母情結”呢?就是小男孩兒由於接觸的第一個女人是媽媽,成人後,他內心對女人的印象就是媽媽的形象,當他戀愛時,常會產生一個現象,雖然談過很多女友,但這些女友在性格、品行等多個方麵都始終會像同一個人——他的母親。弗洛伊德的這一研究發現,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深遠。

西方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名詞,叫做“戀父情結”。講的是女兒受父親的影響過大,即女兒對男人的所有觀念都來源於父親的形象,往往成人後在選擇配偶時,都會以父親的標準為標準。

子不教,父之過

《三字經》裏有:子不教,父之過。意思是如果子女沒有教育好,很大程度上是父親的過失。

父親往往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崇拜的人,父親對孩子的影響重要且意義深遠。

父親的特性應是剛健穩重,行事理性。孩子將來進入社會,他們的為人處世多在模擬父親,父親做事的風格是什麼樣的,孩子做事的風格往往也是什麼樣。

父親最忌諱像個虐待狂一樣,對孩子非打即罵,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膽小怕事,充滿自卑。父親對孩子過度保護也不好,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凡事畏畏縮縮,缺乏開拓精神。

作為父親,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應抽出一定的時間去陪孩子,與他們玩耍,在關愛的同時注意正確引導孩子,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父愛的同時也學會做人的最基本原則。做父親的,不要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借口不陪孩子,孩子每一個階段的成長都是進行時,錯過了就再也無法彌補,我們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終生的事情。相比之下,工作是永遠都做不完的,今天不做,明天接著做也無大礙。

不可或缺的五位老師

儒家思想強調小孩子需要五位老師——“天地君親師”,也被稱為人之五倫。

“天地君親師”的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為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天地君親師”在民間廣為崇奉和流行,人們常設“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或條幅供奉於中堂。

向這五位老師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生命成長的過程。它們也體現了生命的五行規律:上下為天地,東邊為君,西邊為師,父母為中土也。

古人的這種思想即使放在當下的幼兒教育中,也毫不過時,具有重大啟示。那麼,我們要向這五位老師學習什麼呢?——跟天地學規律,學因果;跟君長學尊嚴,學敬畏;跟親人學情感,學孝悌;跟老師學規矩,學本事。

拜天為師,自強不息

應當學習天自強不息的精神,剛強進取,奮鬥不止,不要自卑,不要猶豫,不要彷徨。學會在藍天下昂起高貴的頭顱,麵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