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以為,隻要給孩子足夠的錢,能夠送他們到國外讀書,就大功告成了。其實這種方式隱患很多。我認識很多到國外讀書的孩子,出國前壓力就很大,因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了,甚至有的得了抑鬱症;到了國外後,陌生的環境,孤獨寂寞的生活,文化的衝突,都會造成孩子的身心出現問題,最終不僅學業不能堅持,錢財也打了水漂。
還有一些人,因為工作節奏快,他們不得不長期沉浸於繁忙的工作中,心態逐漸出現問題,易怒,愛發火,控製不住情緒。所以,我一再強調,孩子的問題一定要靠孩子自身去協調,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的協調能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重要的引導者,孩子的教養反映的是父母的德行。
人類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傳承思想和文化的,故事怎麼講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父母在家的說話方式、評介他人的態度,對子女的影響非常大。
前幾天我看到一句特別感人的話,我很想與讀者分享一下,“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我覺得這是一句能夠解決我們人生很多的大問題、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的一句話,甚至能夠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惡惡止其身”,就是談論別人的錯誤和缺點,一定是隻對個人而言。比如我對你有意見,我就隻跟你說,絕不跟第二個人說。我跟你說的原因是我希望你能改正自己,希望你好我才跟你說。我要是不希望你好,我就不告訴你了,你這個壞缺點就會一直保存下去,你不會得好結果。
“善善及子孫”,這就是我們做人的原則。比如你有優點,我一定要不斷地對你的後人真心地讚美和講述,比如當年你奶奶多麼的善良,多麼的有智慧……一定要不斷地說。這是在教育他們,教他們學祖輩的好。這是古人在教化我們,壞的東西到他自身就完結了。
尤其是女人,一定要改變一些惡習,不要把別人的缺點四處宣揚,這樣做於己於人都不利。心理的陰暗一定會帶來生活的陰暗。所以做人要陽光,當你把這種陽光心態耳濡目染給小孩子時,他的未來一定會很陽光。這就是社會能夠長久和平、穩定發展的前提。社會一定要和諧而穩定。“善善及子孫”就是不斷讓孩子學習好的東西,你就會給他豎立起一個偶像,他奶奶或爺爺當年多麼的了不起,幫助了多少人,家裏的糧食、錢財救助了多少窮人。這樣就會讓小孩子覺得,這種舉動多麼了不起,我爺爺奶奶都死了那麼多年了,還有人記得。如果你教條地告訴孩子:你一定要愛窮苦人,幫助別人等,小孩子才不聽這個呢,別人是窮苦人,我自己是富有的人嗎?沒有用的,一定要說故事,告訴他你奶奶當年,我看見她怎麼救治百姓,甚至給一個身上有瘡的人吸膿……小孩子才會終生難忘。
母親是家庭教育的主導者
有位西方教育家曾說:“教育了一個男人,就隻是教育了一個男人;而教育了一個女人,卻是教育了一個民族。”他認為女性肩負著哺育後代的重任,而女性怎樣教育孩子是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期的生存問題。
這話雖然聽著有些絕對,但不無道理。男人的目標在於成就自我;而母親不同,母性的愛是與生俱來的,她們更願意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我認識很多事業有成的“女強人”,但無論生意做了有多大,事業心有多強,一旦成為母親,內心中最大的慰藉還是孩子,會在孩子身上投入比事業更多的精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母親肩負著與孩子情感溝通的責任。
母親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指導者,是孩子走向社會的最初引導者。多數人的幼年時期是與母親朝夕相處,母親對孩子耳濡目染的機會最長最多。母親是孩子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老師,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
母親的性情一般來說是偏感性的,她們隱忍且溫順,可以帶給孩子如水一般包容萬物的品質。同時,母親也要有理性的一麵,頭腦要很清醒,否則很容易不講道理。
孔子的母親顏徵在中國曆史上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在孔子三歲時就去世了,顏徵獨自將孔子撫養成人。為了給兒子提供一個理想的讀書環境,在孔子七歲時,她變賣了所有家產,遷至魯國國都曲阜,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將孔子培養成為一個身高九尺三寸、以博學聞名的英才。
曆史上教育孩子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就去世了,母親因守節而沒有改嫁。最初,母子倆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兒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號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遊戲。孟母見了覺得不妥,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裏。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兒學起商人玩做生意的遊戲。孟母知道後,皺著眉頭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到了書聲琅琅的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母才很滿意地點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